40歲後,重新啟動自己
你有沒有一種感覺?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童年的時候,在鄉野的田地裡奔走,在夏日的蟬鳴中昏睡,日子漫長得彷彿沒有盡頭。
但中年以後,日子單調沉悶,感覺時間呼嘯而過,眨眼就是一年。
年復一年,讓人焦慮,讓人悵惘。
在演化心理學上,焦慮是一種心理機制,督促人們做出行動,做出改變。
劍橋大學教授大衛‧班布里基在《中年的意義》中說:
「早年的生命因為新的挑戰而延長,中年的生命因為缺乏新的經驗而在眼前壓縮。
主觀的時間加速,讓人產生急迫的感覺,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生活。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生命就像一個水潭,沒有活水,就只能慢慢渾濁,慢慢腐敗。
中年以後,學會打開自己,嘗試新的事物,人生才能重新啟動自己,煥發生機。
01
攝取新的知識
前段時間,又刷了一遍老版的《笑傲江湖》。
不是我想看《笑傲江湖》,而是我發現自己沒有耐心去看新片了。
我年輕的時候吐槽我媽老愛看「知青下鄉」的劇,對年輕人的劇都嗤之以鼻。
現在我也快變成我老媽了。聽老歌、看老電影、讀舊書。
心理學上認為:一個人老化的標誌,就是失去好奇心。
一旦不再攝取新知,人就會變得慢慢僵化。
就像是現在的AI,一旦停止投餵新的內容,它就會停止學習,停止進化。
看過一個國外的研究。
人的思維開放程度在40歲和70歲會急速下降。恰好對應著人的中年和老年。
古人說:四十不惑。
在古代,四十歲的人已經可以說對人生的疑惑很少了
但現在時代發展太快了,一旦停下腳步,就很容易成為時代的殭屍。
作家髕紅講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單位裡提倡無紙化操作,新進的年輕人都要學習做版,她們學得快,p圖、拼版,幾分鐘搞定。
閔紅則把自己歸類為老編輯,不做版,每天眼巴巴地等著美編「撥冗」幫她拼版。
她說,感覺自己像個不會智慧型手機的老人。
這種「我老了」的心態,讓她的心情變得無比灰暗,狀態也一度沉悶。
有天她回家,老媽開車帶她去商場,交停車費的時候,管理員對這位白髮司機的年齡產生了好奇。
她老媽說:71了。那一瞬間,她覺得自己老媽好酷。
老太太65歲靠自己努力拿到了駕照。古稀之年看韓劇、玩表情包、學習寫作,日子過得有聲有色。自己才40多歲,怎麼就能覺得自己老了呢?
髕紅開始慢慢改變。
單位團建,有個走鋼索的項目,大家都說這是年輕人的遊戲,但閔紅還是奮勇向前,一步一步走到終點。
下來後,那種解鎖了新技能的成功感,讓她興奮了很久。
從那以後,她開始努力嘗試新鮮事物,並慢慢恢復了活力。
《精英日課》裡有這樣一句話:
你觀察一下身邊的某些中年人。與年輕人相比,他們的價值觀已經焊死,他們談論的話題越來越單一,他們的思維模式高度可預測。他們已經失去了靈氣,開始變得麻木、沉悶。
永遠不要給自己的頭腦上鎖,永遠不要給自己的心理設限。
活到老,學到老。
保持飢餓,保持好奇,才能在沉悶的中年生活中重新激活自己。
02
建立新的連結
現在很多人都在講,要學會享受孤獨。
但萬維鋼說:很多人的孤獨其實是中年封閉,它會讓一個人僵化。
一個人需要不斷建立新的鏈接,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
《破圈》裡有個故事:
某電氣公司的副總裁布魯斯,中年被裁。
低谷中他也一度消沉,但還是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重新創業。
他開始主動建立新的鏈接,尋找新的人脈和機會。
在老同學的介紹下,他認識了某所大學的教授,並開始頻繁地參加教授主持的學術論壇。
在論壇上,他認識了一名投資人,兩人慢慢開始展開合作。
幾年時間裡,他不斷出席企業家晚宴,參加公益活動,積極服務社區,認識的朋友越來越多,人脈網越來越大。
資源、商機、人才,源源不絕地向他湧來。
他的顧問公司越辦越好,兩年後,就擁有了60多個辦事處,7,000多名員工。
而布魯斯自己,也被《金融時報》評為「最會做諮商的社交專家」。
中年以後,最缺的就是機會。而機會的背後,是人。
突圍出自己的世界,多交友,多接觸外界,建起自己的人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