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令人窒息的溝通方式:嘴裡全是我
01
先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兩個故事。
一個故事 ,來自豆瓣網友 @一一 的貼文。
過年回老家,她跟幾位老同學一起吃飯。
因為在車企上班,有人問她關於新能源車輛上牌照的政策。
結果同學老楊跳出來說:“前兩天我試了表弟的新能源車,那質感比起我以前開的車子,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接著,老楊把自己過去十幾年開過的油車,從牌子到各自的動力、油耗和底盤都講了個遍。
提問的那位同學,有些尷尬地點了點頭,什麼也沒說。
後來,大家聊到房價下跌,現在該不該上車。
老楊又說:“不管大盤怎麼跌,我買的那套房子肯定保值!”
於是他開始介紹,自己當年是怎麼挑樓盤,怎樣討價還價,怎麼裝修……
說得起勁時,他還亮出手機上的照片,讓大家傳著看。
原本對這個主題很有興趣的同學們,聽他講了十多分鐘後,漸漸不再作聲。
等他講完後,大家沒有繼續聊新的話題,全都埋頭吃飯。
闊別多年的一次同學聚會,就這樣在冷場的氣氛中收尾。
02
第二個故事 ,來自一檔相親節目。
一位男嘉賓很中意女方,希望給對方留下一個好印象。
女生說:“我在日本留過學。”
他說:“巧了,我在日本負責過一個專案。那個專案是我們公司當時在日本的第一個業務,具體而言…”
好不容易等他聊完自己的項目,女生趕緊換了個話題,問他:“你喜歡旅遊嗎?”
他說:“說到旅遊,其實我還跟別人合夥創過業,做的就是野外露營的業務。我為什麼覺得這裡頭有商機?基於當時我對旅遊市場的分析……”
最後女生聊道:你有沒有比較喜歡的電影?
他說:「比起看電影,我更關注發行電影的公司。有次我在一部電影上映前買了一家發行公司的股票,後來這部電影大爆,我直接賺了十多萬… 」
相親一結束,女生就封鎖了男嘉賓的微信。
她向節目組反饋:“我承認他很優秀,但是和他聊天真的很累。”
03
看完上面這兩個故事,你是什麼感覺?
是不是胸口悶得慌,有種雞同鴨講的無力感?
生活中就有這樣一類人,他們說不上有什麼壞心思。但是跟他們在一起,你會發現完全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無論你表達什麼觀點,對方只關心如何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
他們從不站在你的角度,考慮你的訴求,理解你的感受。
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只為凸顯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
用網路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嘴裡全是我 。
這種人一開口,就會讓人瞬間失去溝通的慾望。
作家楊熹文剛接觸寫作時,認識一位圈內的前輩。
有次她被一家雜誌社拒稿,把被拒絕的作品拿給這位前輩看,希望對方能提供一些建議。
前輩連看也沒看,反而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這家雜誌社很難上嗎?我那會兒隨便寫的都能上,後來我都看不上這家了。”
楊熹文深受打擊,不再繼續請教,索性自己回家琢磨。
經過一年的努力,她的小說成功發表,也獲得了某個平台的新人獎。
就在她跟前輩分享這件事時,前輩卻搖頭冷笑說:
“我都沒聽說過這個獎,肯定沒啥含金量。”
楊熹文滿心歡喜的臉,瞬間陰沉下來。
張小嫻曾說: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交流,在我看來是情緒智商最低的表現。
沒人喜歡在溝通的時候,還要被對方壓著一頭。
滿嘴都是自己的人,一開口就輸掉了整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