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人,悟性都很高
新加坡管理大學,曾聯合倫敦政經學院的心理學家,做了調查研究。
結果發現:現代社會的快樂根源仍是「草原理論」。
換言之,就是像人類祖先一樣,現代人也需要群居才能真正快樂,與朋友交往越多生活滿意度越高。
不過,這個因素受到智商的影響。
智商越高的人,越喜歡相對獨立的生活狀態,過多的社交活動反而會對其造成困擾。
他們傾向於在遠離人群的地方獨自思考。
對他們而言,不合群並非性格上的孤僻,而是因為他們早已對世事領悟透徹。
1
悟透了從眾的危害,所以選擇特立獨行。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裡,寫過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當其他豬還在規規矩矩地吃東西長肉等著被殺的時候,這隻豬早就洞察了一切。
它知道,如果繼續跟其他豬待一起,活著也是為了被殺,長肉也是為了給別人吃。
於是它離開了豬群,跑到林子裡生活,變成了一隻長了獠牙的野豬。
其實人也是一樣,就像羅永浩說的:“有思想的人在哪裡都不合群。”
因為他們早已看透了世事的複雜多變、世人的盲目從眾。
所以寧願孤獨,也不會到人群中浪費自己的生命。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就是這類人中的一種。
葉嘉瑩晚年在南開大學教書時,一直獨居。
她身處溫哥華的女兒不放心她一個人居住,曾力勸她僱個保姆,這樣也能有個人解悶。
但葉嘉瑩卻更願意自己獨立生活,並未答應。
在她看來,只要與詩詞為伴,她就不覺得寂寞。
2018年的時候,葉嘉瑩將版稅收入,及畢生積蓄3500多萬元全部捐給南開大學的事情,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有的人想認識葉嘉瑩,藉機磨蹭熱度,有的人想請她出席一些活動。
但葉嘉瑩通通拒絕了,她說:“我覺得這些人很無聊,他們眼裡只有錢,不懂學問。”
她早已看透世人的爭名逐利,故而不願置身人群,去做這些虛耗生命的事。
她想做的,就是研究古典詩詞,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
而在葉嘉瑩的多年努力下,古典詩詞也重回了現代人的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被其深深影響。
《烏合之眾》裡有這樣一句話:
“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無論什麼地方。”
沒有思想的人,是無法在這世上紮根的,他們一生都只能追逐別人的足跡。
而越是境界高深的人,越是喜歡特立獨行。
他們對世事,有著比旁人多一重的思考;
他們內心強大,從來不需要去人群中尋找歸屬感。
最後往往也是這類人,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擁有世人艷羨慕卻難以企及的人生。
2
悟透了獨處的魅力,因此能於孤獨中豐富自己。
一百多年前,梭羅遠離塵囂,在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自隱居了兩年。
後來有人就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裡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裡。”
梭羅回答:
「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至今我尚未找到能有獨處那樣親切的伙伴,在獨處時,我做回了自己。”
對聰明人來說,低品質的社交,遠不如高品質的獨處。
因為在獨處中,他們可以靜靜地思考,可以從容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