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人,悟性都很高

不合群的人,悟性都很高
value101 2025-01-20 檢舉

可以把所有時間用來修養自己,練就自足的內心,飽滿的靈魂。

作家當年明月,也是個極愛獨處的人。

他在大學時,常在教室自習到晚上十一點鐘。

等回宿舍的時候,路上沒有人了,他心底就感到一種無比的喜悅,因為他察覺自己不斷向前進步。

無獨有偶,復旦教授陳果獨自一人在加拿大留學時,也從未因為孤獨感到寂寞,反而覺得很充實。

每到假日,她還會刻意避開人群,遠離喧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說:「熱鬧最容易攪亂我們內心的寧靜與閒情,使我們變得心煩意亂、心浮氣躁。

我們應該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因為當我們學會好好與自己相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

正是那些沉浸在獨處中的時間,讓她成為了一個豐富又有趣的人。

 

叔本華曾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悟性越高的人,越能領悟獨處的魅力。

他們不會像俗人一樣,覺得獨處就會寂寞,不合群就會慌張。

他們只會覺得,獨處,是生命的靜美,是自我的回歸。

即使無人問津,他們也能從內心的充盈中得到一種滿足,

 

3

悟透了世事的真諦,知道獨處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歡。

週國平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現實生活裡,很多人不明白獨處的妙處,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寂寞難耐,茫然失措。

於是他們馬不停蹄地去趕赴一場又一場熱鬧與繁華,輾轉於推杯換盞之間,卻也失去了心底的那一方寧靜。

真正聰明的人,卻懂得生活的意義,是安放好自己的心靈,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即便在忙碌庸俗的生活裡,他們也會找一處空隙,享受歲月的靜好。

例如,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或出去郊遊,來一場和大自然的私會。

這正是: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旁人盡相知。

在台灣有一座清淨的庭院叫「春餘」園子,主人已經八十多歲,名叫唐白餘。

唐白餘之前也有開過一家餐館,生意非常好。

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卻放棄了餐廳的生意,跑到山郊裡,蓋了個園子。

園子很是清淨,草叢裡隱著小路,房間多是寬敞的,擺設也不多,但是窗開得很大,一抬頭就是遠處的青山白雲。

閒暇時,唐白餘就坐在院子裡看書,看著遠山白雲。

他說,活了大半輩子,會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捨棄的,例如那些忙碌喧囂的日子,例如那些滾滾而來的財富。

真正值得留下的,其實是這些獨處、閒適的日子。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是喜歡孤獨的,他們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秀來自孤獨那絕美的心境。”

而悟性低的人,沉迷於虛無的熱鬧,以此來排遣孤獨,殊不知這樣做,只會讓他們越來越空虛。

從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中走出來吧,回歸內心的平靜,在心中修籬種菊,感受生活的清歡。

你會發現,不合群的時光,原來也可以自在、美好。

一茶、一書、一方空間,便可以構成你的整個世界。

楊絳先生老年時獨居時,曾寫下這樣一句感想:

「我們曾經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悟性高的人,從不會與孤獨背道而馳,硬擠在人群中。

他們比誰都清楚,不合群只是表面的孤獨,合群了才是內心的孤獨。

學會與孤獨和解,全心投入喜歡的事物中,我們才能在獨處中開悟,活得清醒而睿智。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