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社交「潛規則」:人老了,客有三不請,禮有三不隨
中國人的新年,免不了人情世故。
很多老人,堅持講一些老規矩,就怕子孫沒有教養。
其實,時代變了,我們更願意「新事新辦」。
不知不覺之中,春節就形成了新的規則,老人必須主動學會。
01
客有三不請,省心。
過年待客,看起來其樂融融,但背後也意味著各種操勞。
上了年紀的老人,要做一頓飯,不是那麼容易的。
如果老人特別熱情,可能結果是為難了自己,也讓年輕人不高興。
現如今,很多老人都進城了,跟著兒女一起過日子,或是單獨住在小樓裡。走親訪友,平常都很方便,不再是過年時的「專門拜訪」。
學會減少請客的麻煩,這不是冷漠,而是順應了時代。
一大群人來拜年,不在家請吃飯。
十幾個人一起來給老人家拜年,這是客套。畢竟老人是長輩。
但是老人要明白,一大群人一起來,是會留住吃飯,還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問年輕人,他們是一上午走三、四戶人家,還是有其他安排?
通常,大家的假期是有限的,一天會走幾戶人家。這就說明,拜年的動作要快,不能在一戶家裡,就搞半天。
對於急匆匆地人,應該尊重,不拖著他們吃飯。
對於留下來吃飯的人,在人多的情況下,也盡量安排在小店鋪吃飯。一個套間裡,要擺兩桌,是有困難的。
另外,一對老人,要做兩大桌飯菜,不一定要做得好。到小店鋪,就解決了很多的麻煩,大家都輕鬆。
年輕人來拜年,不強求「點心」。
我小時候,去大舅媽家。一進門,就非得吃一碗雞蛋麵。有時候是一碗肥肉湯。我端起碗,難以下嚥。
過年的時候,很多老人喜歡準備“點心”,盡量讓大家隨時吃飽。
在缺衣少食的時代,點心確實很誘人。
在豐衣足食,一群人喊減肥的時代,這點心就討厭了。
特別是年輕人,越來越崇尚簡單。把斷捨離當成生活的信條。
老人非必要,就不要準備點心。相對來說,一碗茶,一杯開水,更受歡迎,老人不累。
好酒貪杯的客人,不要勸酒。
無酒不成席,這是規則。但是喝酒這件事,在當下,有點為難了。
一來是開車出門的人多了,不能喝酒;二來是喝醉之後,誰都不舒服;三來是怕誰出問題。
過年了,喝酒是圖不熱鬧,而不是灌醉誰。遇到好酒貪杯的人,還是把酒杯藏起來,少喝幾杯。
勸酒的習俗,到今天應該改一改了。還是把酒擺出來,隨意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