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社交「潛規則」:人老了,客有三不請,禮有三不隨
![春節社交「潛規則」:人老了,客有三不請,禮有三不隨](/photo/articlePhoto/162089/photo_16208920250121175052.jpg)
02
禮有三不隨,省錢。
過年,很多家庭要耗費幾萬元。
對老人來說,一年的收入,也許不到一萬元。特別是農村的老人,靠種田養活自己,基本上沒有收入。
就是退休老人,一般情況下,一年也就三、四萬收入。月入過萬的老人,很少。
在隨禮方面,老人家又很喜歡面子,因此寧願自己節衣縮食,都要給禮物。這樣的習慣,應該改一改了,真正的面子,是不要花錢買,而是彼此的尊重。
老人家都靠兒女給贍養費的情況下,不要給晚輩隨禮。
一大批老人,沒有退休金,靠兒女給贍養費,每個月才能撐下去。過年的時候,也是兒女給了一點錢,手邊稍微寬裕一些。
如果老人很大方,給來拜年的晚輩,都隨禮。或老人家去晚輩家,也隨禮。這就會導致開銷過大。過完年,老人身無分文,又要兒女派錢了。
老人的大方,確實為難了兒女。
從錢的流動來看,是老人把兒女的錢,給了其他人,是左右手在倒騰。
顯然,老人家應該學會摳門,為自己來年多考慮。我們也相信,晚輩會理解自己的苦衷。
老人對成年的晚輩,不要隨紅包。
很多晚輩,自己可以工作了,收入還行。老人就不要給他們紅包了。反過來,有孝心的晚輩,還會給老人紅包。
許多晚輩,走上社會多年,還是啃老族。老人若是動不動就給一個紅包,這是助紂為虐,滋養晚輩的惰性。
成年人應該對自己的承擔責任。老人在經濟上不幫他們,也是理所當然的。
老人對非常富有的親友,不要隨紅包。
我們一直在抱怨:“錦上添花誰不會,雪中送炭還有誰。”
很多老人家在年輕的時候,也經歷了找人幫忙,就是沒有人幫忙的事。
將心比心,老人就不該是努力幫助窮者,少幫助富人嗎?
千萬不要一把年紀了,還趨炎附勢,擺出一種勢利眼的樣子。
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給窮親戚一個紅包,尤其是窮孩子,給他們讀書的費用,是一份溫暖。
對於富有的親友,老人家少給紅包。你給他們幾百塊,他們並不在乎,而你卻費盡心思了。
如果一個貪心的富親戚來了,你不給紅包,他還說三道四,不交往也沒關係。反正他是不會幫你的。
03
作家盧梭說:“青年期是增長才智的時期,老年期則是運用才智的時期。”
人老了,要用頭腦去思考生活,要用眼睛去觀察生活,要用行動順應生活。千萬不要墨守成規。
根據過年的新變化,人們生活的改變,去調整串門,隨禮,飯局,這是必要的。
老人實在不知道如何處理,那就問兒女,或是把大家庭的待客問題,交給兒女好了。
我們過年是圖開心的,千萬不要自尋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