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不婚不育了,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年輕人為什麼不婚不育了,這是我看過最好的答案
value101 2025-01-22 檢舉

把情況進行分層了,就會發現,真正單身的人,佔比小多了。

也有人拿村裡有多少光棍來說話。也不想想,光棍幾十個的村里,結婚的人有上百個。到底哪一方面,是對的,一目了然。

也有人說家族裡,有一個高學歷的人,不結婚。就認為所有高學歷的人,都不會結婚了。

大家習慣用小機率事件,來說服自己和身邊人。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一個大家庭裡,大家都認同小機率事件,這是多麼可悲的啊。

事實上,很多親戚朋友,一邊告訴你“兒女不結婚就算了”,一邊忙著安排自己的兒女結婚生育。這不是黑心的小人嗎?你為什麼要相信他。

換一個角度,看大概率事件,把自己的兒女,納入「大部分人」之中去,思考馬上就不同了。

 

03

父母教會兒女讀書謀業,卻沒有教會兒女謀愛。

雞娃,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

父母逼著孩子,從幾歲開始,就去上補習班,學藝術。反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孩子到了大學,也多番鼓勵,要孩子去考研究所。

規劃學歷之後,父母開始謀工作,希望孩子到體制內,去大企業。

一路上,父母還緊緊盯著兒女,不能夠早戀。到了大學,也不太看好戀愛,告訴兒女:“畢業,就是必分。靠不住。”

更多的家庭,「談性變色」。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那麼早熟?他們會說:「小孩子,別問。」搪塞話題。

直到兒女三十歲還不找對象,父母開始著急,抱怨也來了:“我們那時候,吃飯都困難,也要生三四個孩子。”

有的父母,求兒女相親。

為什麼父母不反思自己,不教導兒女如何去愛呢?

《三字經》中說:“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只是教書,還是教會生活,教會愛,教會人際關係等。

告訴兒女,如何感知愛情,感悟生兒育女的好處,如何應對愛情的變化,父母責無旁貸。

 

04

別動不動就說,年輕人不婚不育,是社會的責任。要擺正姿態,一個人的婚育,自己是主體責任;父母是關鍵責任;社會是連帶責任。

如果一個人很癢,難受,卻總是在別人身上尋找痛癢的根源,永遠找不到。唯有對自己尋找,就找到了。

一個人很癢,卻總是要社會搔癢,肯定行不通,還是要自己動手。

家庭裡,兒女不婚不育,父母要學會溝通,談一談婚育的利弊,做好長期打算,看老了怎麼辦;兒女和父母一起努力,解決房子和帶娃等問題;大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汲取社會正能量。

主張不婚不育,看似清醒,其實是糊塗。

凡事看遠一點,當下的困難,就算不得什麼。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