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的70後,才發現經常聚會吃飯、隨禮的親戚,很少會幫你
對於親戚交往,70後這群人是很有感觸的。
幾歲的時候,就和父母一起去拜年,參加紅白喜宴。
一些住得遠一點的親戚,你一旦去了,還得睡一晚。
但不管親戚家多遠,我們都是會去的,就算是走著去,走得雙腳發軟。
到了五十歲之後,我們再去看親戚,就發現不是滋味了。
人一旦成熟,就不好玩了;關係也是如此。
正如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的:「一旦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01
一大批的親戚,活在虛情裡。
看我們的老一輩,如何強化親戚關係。
關於紅包, 東家有人過生日,親戚都來了,有人送二十塊的紅包,有人送十塊錢的紅包,還有人送五塊錢的紅包。
東家會把親戚送禮的情況,記錄下來。等某親戚也過生日了,再把記錄本翻出來,對照對方的標準,送去一個紅包。
關於禮物, 過年,舅舅帶來一箱牛奶。姑姑帶來一桶食用油。我的父母,收到之後,轉頭把姑姑的牛奶,送給舅舅;把舅舅的牛奶,送給姑姑。
平時,舅舅給我一本書,我的母親要送一樣同價位的東西,給舅舅的兒子。
關於關愛, 我的母親生病了,住院幾天。阿姨來探望,問候了幾句,留下一個紅包,一點水果。母親病好了,再去阿姨家回訪,也是送一些水果,給阿姨家的孩子,一個紅包。
關於吃飯, 每次過節,我家一頓飯,周圍的親戚都來吃;接下來,某親戚家一頓飯,我們也去吃。輪流來。
說到這,大家都算是看明白了。不管是聚會吃飯,還是送禮,彼此表達“愛”,都是交換的關係,其中並沒有產生價值。
《菜根譚》裡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縱作到極處俱是合當如此,著不得一毫感激的念頭。如施者任德,受者懷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紅包換紅包,禮物換禮物,探望換探望,送禮換回禮,和小攤販的買賣差不多。
和買賣不同的是,大家若是不還禮,就坐立不安,認為自己佔便宜了,不應該啊;若是你家窮,無法給親戚像樣的禮物,就顏面盡失。
還有多少家庭,把平常捨不得吃、捨不得用的東西,當成禮物送親戚,真的是窮大方。
02
一旦觸及利益,親戚都很現實。
古人雲:“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既然是親戚,平常互動也很多,應該是可以互相交換利益吧。起碼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可以求助親戚。我總是這樣想。
當我國中畢業,考上中專的時候。母親就去娘家,借學費。
舅舅說:“讀書都沒有錢,就去打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