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五十的70後,才發現經常聚會吃飯、隨禮的親戚,很少會幫你

年過五十的70後,才發現經常聚會吃飯、隨禮的親戚,很少會幫你
value101 2025-01-22 檢舉

母親是哭著,從娘家回來的。

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買了一輛小貨車。

有一次去外地拉貨,找個表弟(舅舅的兒子)借了一千元。約定一個月之後,歸還。

意外的是,一個星期後,舅媽就打來電話:“你借我兒子的錢,趕緊還啊。他開店,錢難賺,也開銷大......”

我忽然想起一個字——一觸即潰。

如果你開口談錢,那麼親戚的臉,馬上就不好看了。曾經在酒桌上,信誓旦旦地說可以幫人,原來都是廢話。

奇葩的是,我有幾年時間,不去舅舅家拜年。

舅舅傳訊息給我:「為什麼幾年都不來,來吃頓飯啊。」傳訊息的那一年,我在體制內工作,舅舅準備到城裡謀生,想找公租房。

當然,我還觀察了其他親戚之間的互動,一起投資,幫忙借錢,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說到底,親戚是不希望你過得比他更好的。親戚頂多是搭把手,稍微多一些的利益,就別扯了。

親戚,到底不是什麼人脈,自私的心都一樣。和親戚談一次錢,你可能會紮心一輩子。

 

03

一部分70後,把「富不走親」變成常態。

當下,很多的70後,都改變了命運,不再是八、九十年代的窮小子。

改變命運的方法,很少是親戚拉一把,而是外出打工,開店,跑車等。

外出的時間多了,也自然在外地落腳,買房,定居。

鄉下的人也一大批進城了,起碼在縣城有了房子。

你也會發現,很多富起來的70後,他們不熱衷走親戚。一開始就怕親戚找他們借錢,介紹工作等。

也有一部分70後,有了這樣的思維──親戚都是父母的親戚,自己何必去管。到了過年,都是老父母去走親,但70後卻早早去工作了。

反而是那些窮一點的親戚,或者說長期在老家混的親戚,他們還延續祖祖輩輩的社交模式,誤以為親戚是人脈資源,就是買一輛單車,都要問某親戚,拉關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出的人越來越多,走親戚也將變成過去事。反正什麼都靠自己,何必拉扯什麼虛情?

 

04

以後,我們和親戚如何相處?是斷了,還是繼續交往?

記住一個觀點:親戚就是親戚,太較真,你就輸了。

親戚交往也好,不交往也好,都無所謂。來的人,吃頓飯,不來的人,不必去喊吃飯。

幫忙也好,不幫忙也好,都不去管,你應該習慣「我不麻煩你,你也不要麻煩我」。

偶有親戚,是真誠幫助你的人,那一生感激,這太難得了。

不管是什麼情況,盡量不負不欠,免得煩惱。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