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千萬不要入戲太深

人到中年,千萬不要入戲太深
value101 2025-02-11 檢舉

日夜潮起潮落,絕不迷失自我,我是我自己的槳、自己的船、自己的風帆。

 

——阿肆《仰世而來》,《讀者》(校園版·成長),2023年第12期

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說:“倦怠,是現代社會的疾病。”

人到中年,不但身體容易疲勞,精神也常容易內耗。

工作上常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行,不適合這份工作;

生活裡總是糾結擰巴,常常想做點什麼,卻又遲遲無法行動。

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透支中,我們跌入了負面情緒的深淵,遇到問題,總會往最壞的方向去想。

然而,當我們摒棄這些雜念,走出萎靡的心境,接納自我,就能避免無謂的焦慮。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

心理學中有一種迴避型人格,它的特徵是逃避人際關係,缺乏自信,而「我不配」就是逃避的主要原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美國一家報社,上司叫記者瓊斯去約訪一位大法官,然而他卻擺手拒絕。

在瓊斯看來,他只不過是個無名小輩,經驗淺薄,萬一採訪得不好,得罪了法官怎麼辦?

就這樣,他想了半天,也沒有任何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害怕失敗而不敢主動與人溝通。

然而,當我們把自己的需求提出時,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男主角克里斯起初是個窮困潦倒的銷售員。

有次,他背著一些醫療儀器在街上四處推銷,突然看到一輛紅色的法拉利。當時,他被這輛車的外觀吸引,便勇敢地走上前與車主搭話。

也正是這次交流,改變了克里斯的命運。

克里斯問他開這麼好的車,是做什麼的?

車主說:“我是股票經紀人。”

克里斯說:“得有大學文憑,才能做股票經紀人吧。”

車主回答:“不用,你只要精通數字,和會為人處世就行。”

克里斯聽完後,開始快速改行換業,盡全力進入證券公司。

他在證券公司的這些年,努力提升自己的各項業務水準。

若干年後,他創立了自己的股票公司,他的名字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

主動表達的人,似乎都會越過越好。

研究表明,主動參與表達的人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機率,比被動的人高50%。

可見,主動表達的人與不主動表達的人,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人生的機會少之又少,錯過一次就少一次。

與其被動等待機會垂青,不如主動出擊,把握機會。

 

來源:視覺中國

 

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

1983年,美國社會學家Hochschild提出了一個理論,叫做「情緒勞動」。

她指出,人們除了日常的體力和腦力勞動外,還存在著一種常被忽視的勞動,就是情緒勞動。

當一個人思慮過重,就會消耗自己大量的能量,導致自己躊躇不前。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頗有觸感。

中年人陳剛在公司工作十多年,卻無法升遷。

有次,陳剛與朋友聊天時,他說他想申請主管的職位,但他不知道該怎麼做。朋友給他提了許多建議,並找來一些相關資料供他參考。

兩個月後,朋友問他升遷的結果如何,他說他還沒填申請表。

朋友好奇地問他為什麼?

他說,他怕自己沒把握能爭取上。

然而,所謂的沒把握,只不過是他一直在思考一些沒發生的事情,例如:

每年申請成功的就那麼幾個人,自己最後會不會被刷下來?

上司會不會覺得自己急功近利,同事們會不會笑自己?

這些問題一直在他腦海中反覆徘徊,根本無心下筆寫申請書。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陳剛一樣,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例如想考一門證書時,怕自己能力不足,便無法投入全部精力去學習;

想創業時,一想到在這條路上荊棘叢生,便有了退縮的念頭。

作家亞倫說:“真正擊垮人的,從來不是事實,而是你頭腦裡的'災難化思維'。”

凡事少想一點,心寬一點,生活也會順一點。

當你克服了自己胡思亂想的毛病時,許多煩惱與痛苦也會隨風而散。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