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隱藏的三種強者思維,叫醒迷惘的自己

蕭索的冬日,不出幾日就變成了生機勃勃的春天。
凡事順勢而為,才能水到渠成,造就一個新局面。
西漢張良,本出身於六國貴族,可在他弱冠之年,他的國家就被秦國滅了。
此後,復國就成了他最大的志向。他四處流浪,散盡家財,招攬義士,謀劃「刺秦」。
但他的刺秦計劃,就算佈局得再周密,也總會因為種種原因失敗。
在這種情況下,他立刻改變策略,順應天下反秦的潮流,選擇輔佐當時威望較高的劉邦。
他幫助劉邦制定戰略,逐步壯大勢力。
最後他們合力推翻了秦朝,擊敗了項羽,建立了一個嶄新的王朝。
王朝建立後,張良知道,朝堂的局勢已經容不下他,再待下去,他就會有殺身之禍。
於是,他順勢向劉邦請辭,從此雲遊四海,得以善終。
孟子曾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意思是說,一個人就算再聰明,也要學會等待時機,順勢而為。
正所謂: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
往後的日子裡,希望我們也都能做一個明智的人,不要違背時勢而輕舉妄動。
學會根據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發展,採取不同的行動,我們便能在複雜的時局中,進退自如,無往不利。
3
思維三:覺醒
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詩雲:“微雨眾廈新,一雷驚蟄始。”
驚蟄的雷聲,就如同是天地間的一聲號角,既是為了喚醒沉睡數月的花草蛇蟲,也是為了喚醒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常言道,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
只有在驚蟄這樣的早春之時盡快覺醒,作物才能生長發芽,欣欣向榮地成長。
人生同樣也是這樣。只有在困頓迷茫時盡快叫醒自己,我們才能破除迷障,迎接新生。
年輕時的王羲之,曾有過一段頓悟覺醒的經驗。
當時,他很熱愛書法,也頗有天賦,但是字寫出來,總是跟當時大家的字帖有一定的出入。
他想找出問題的根源,卻苦思無果,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他的書法都停滯不前、無法進步。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書法家張芝的作品後,立時頓悟:
張芝的作品,一筆一畫盡顯沉穩、飽含靜氣;
而自己的作品,一筆一畫都異常浮躁、滿是飄忽。
他如夢初醒,明白自己的癥結所在,於是更加沉心練習,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注於一筆一畫之中。
最終,他突破了自己的瓶頸,成為一代大家。
《續資治通鑑》有句話說得好:“不怕念起,惟恐覺遲。”
一個人覺醒的早晚,往往決定了他的命運走向。
而驚蟄時節,正好我們是省察自己最好的時機。
迷惘的人,可趁此時機,好好反思過往,看清來路;
痛苦的人,可在這個時候,沉下心來,探索人生的真正意義。
當思考有了結果,我們就能長智蛻變,人生也會跟著呈現一幅嶄新的局面。
▽
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時節,正是我們告別頹廢,告別迷茫,走向甦醒,走向成長的最佳契機。
驚蟄,也是一個大變動的節氣。
此後,願我們都能藉助這三種思維,不斷鍛鍊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格局。
全力以赴地改變自己,相信這一年裡,我們一定能覺醒、破局,迎來一個大有可為的人生。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