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記:當父母老了,有時候會糊塗,對於老人的錯,請軟言柔語。

切記:當父母老了,有時候會糊塗,對於老人的錯,請軟言柔語。
value101 2025-03-29 檢舉

照顧老人是一個難題,跟照顧孩子一樣,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和體力。而且,每個家庭老年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有些老年人固執已見,有些老年人愛嘮叨,有些老年人智力已經退化,有些老年人長期臥床。家人該如何照顧老人,才能陪伴他們有尊嚴、溫暖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呢?

 

一、不勉強, 包括介護者及被介護者這雙方。

對於老人在身體及精神等能力方面,不能強求。應盡力接受被照顧老人心智能力低下,身體與精神能力下降的事實。正視老人身體動作上的困難,如:如廁、洗浴難,甚至床上翻身都有困難;正視老年認知能力的下降,接受老人判斷、理解能力下降,與新事物脫節的現象。

 

二、不辯爭, 家庭不是說理的地方。

兩代人有著不同的經驗和經驗,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習慣。有時就是在細節上,如穿衣,飲食,開窗,購物習慣等一些小事上,往往也是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中國式傳統觀念中,「尊孝敬從」等觀念,如果夾雜在事物判斷上,問題就不是問題本身了。事物本身不一定有多重要,夾雜著情緒化的抵觸才是癥結。

觀念及認識有分歧,不能統一時,包容和不辯爭,放置一下是很重要的。

照顧老年人,也可能會發生以下類似情況。剛吃完飯,老人會問,“什麼時候吃飯呀?”,“我還沒吃呀!”,“我的錢包不見了,被偷了”,“我要回家!”,等等。這時的對應往往不應是指責,解釋和辯解,更不是以理據爭。這時,可以拿出一點小點心,讓老人吃一點;平常準備一個類似的錢包,告訴他找到了;領到外面走一走,告訴他誰誰回來接他,今天晚了就住在這吧等等。

人衰老的一個特徵是:對時間、場所、人物、情景、新舊記憶產生混合,甚至是夾雜無關的幻覺和妄想在裡邊。多數情況是正常反應的,守護即可。只有在打人毀物、躁狂不眠等重症時才考慮藥物治療。

有時,老人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建議加強與發生類似情況的家庭進行交流,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同一老人的不同照顧者之間也要多交流,共同參與是家庭介護健康持續的關鍵。

 

三、不替代 ,主要是指不要介護過度。

生活的主體是老人,生活方式,生活內容等應盡量遵從本人基本願望。 介護是不是代替,不是越俁代庖。包括以下內容要特別注意:

1.無微不至的關懷,尤其是大包大攬,是錯誤的。能下地的行走的,卻在床邊侍候;因為怕老人摔到,於是提前坐上輪椅等。取代了老人的身體活動,等於剝奪了老人家使用和維持肢體能力的機會,只能加重老化。這不是孝。我們應提倡理性和科學介護。

2.介護不能喧賓奪主。不能剝奪老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飲食、起居、日常活動等盡可能尊重老人的意願,將生活主動權歸還給老人,不應該讓老人按照子女意願和生活節奏生活。家長式、權威式的長女;動嘴不動手、要求多貢獻少、性格暴躁的小女兒等,在醫院和家庭裡都很常見。

3.介護要依老人的身體能力,依介護階段因時制宜。從環境生活(如購物、陪護外出等)的輔助,到居家生活的幫助(衛生清掃、洗涮以及四季衣物的更換與整理等),到身體介護(如洗澡、如廁、飲食介護等)。應盡最大程度發揮本人的意願和能力,盡最大可能的維持和延長其本人的身體能力。所有事情,盡可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本人的能力,以本人活動為主體。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