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李雪琴:給你添麻煩的人,才真的愛你
value101 2025-03-18 檢舉

李雪琴參加綜藝時說,自己以前從不開口求人,還將此視為一種美德。

直到上了大學,她才知道,增進友誼的方法,居然是向別人提出請求。

她開始反思,不求人是怕被求,雖然避免了責任,卻也淡薄了友誼。

而兩個人能夠互相麻煩,彼此有所圖,恰恰是感情好的證明。

 

事實上,任何情感都是如此。

互相虧欠,才有相見的理由;彼此麻煩,感情才能長久。

當一個人不再對你提出請求,這才是你們關係最大的殺手。

1

當孩子不再麻煩你時,他已經長大成人。

網路上有個問題:你是什麼時候發現,孩子已不再需要你?

有位母親的回答,戳中了無數人:

以前他一天到晚黏著我,一點小事都要「媽媽媽媽...」叫個不停,那時候總嫌他煩,希望他一夜之間就長大;

突然有一天,他不再尋求我的幫助,什麼事都能自己做好了,我才發現,原來長大,就是不再需要我的過程啊。

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從來都不是省心的。

就像宮崎駿說的:“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煩。”

當孩子不再問你奇怪的問題,他可能已經不願意跟你溝通;

當孩子不再需要你護他周全,他可能已經離開你的視線。

陪伴孩子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當他不再麻煩你,表示他已離開你的庇護,飛往屬於自己的天地。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個情節令人印象深刻。

金正煥的媽媽羅美蘭有次回家探親,臨行前千叮嚀萬囑咐,怕孩子們把家裡搞得一團糟。

幾天後她回到家,以為會看到滿目狼藉,卻沒想到,房間歸置得很整齊,冰箱的食物也照計畫清掃一空。

看著兒子們驕傲的神情,她才恍然大悟,孩子們已經長大,自己也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

之前總嫌棄他們這也做不好,那也搞不定,可現在他們不再給自己添麻煩了,心中反而空了一塊兒。

《目送》中說: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和孩子,就像兩條交叉的線,過了交點,便再也沒有交集。

你盼著孩子回頭,但孩子只顧追求自己的生活。

他們成了別人的依靠,即使在自己的柴米油鹽中焦頭爛額,也不願再對你訴說。

這時我們才能明白,孩子脫出父母的生活,也只是在一瞬間完成。

時間到了,他們就如同被風吹落的蒲公英,離開你的枝幹,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紮根。

別再嫌孩子麻煩,他們帶來的麻煩,其實都是你快樂的泉源。

在這段不長的緣分中,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成全。

 

2

當父母不再麻煩你時,他們已不在身邊。

泰戈爾曾說,全世界最遠的距離,是魚與飛鳥的距離。

但我卻認為,子欲養而親不待,才是這世上最遠的距離。

賈平凹曾寫過一篇關於母親的文章,讀來令人鼻酸。

他的母親是個農村婦女,觀念老舊。

和他住時,母親白天不讓開燈,炒菜不讓多放油,連自己教育孩子,母親也要插一手。

賈平凹覺得麻煩,常常和母親頂嘴。

母親氣不過,憋著眼淚回了老家,可沒過幾天又心心念念地來看他。

母親晚年的時候,賈平凹事業正忙,抽不出空照顧她。

母子倆雖然在一起生活,可賈平凹常常伏案寫作,沒有太多時間精力陪伴母親。

母親只是默默陪伴著他,絲毫不知道自己的孤獨。

後來,母親在打點滴時突然離世,賈平凹悲痛到不能自已。

他常常幻想母親還在身邊,面對空屋,也告訴自己她只是回了老家。

但耳邊再也沒有了母親關切的話語,他終究還是在悔恨中接受了現實。

有人說,中國父母一生只有兩種模式:線上和隱身。

能為兒女貢獻時,他們拼命閃爍,榨乾自己最後一絲精力為孩子減輕負擔;

等到不能動了,也不願意麻煩孩子,只是默默退出,獨自走向自己的終點。

畢淑敏曾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當生活中沒有了麻煩你的父母,人就變成了無根的浮萍,再也沒有了歸宿。

撒貝南剛進央視的時候,忙著和周遭人打交道,漸漸對母親失去了耐心。

他覺得母親嘮叨,來來回回都是老家那點事,也覺得母親笨拙,教了半天學不會用手機。

母親催他回家,他卻覺得工作太累,敷衍不想回去。

直到母親因病離開,他才悔不當初,不能再盡孝也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論語》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時間最是無情,跑得越遠,父母老得越快。

當你嫌棄他們思想不新潮時,可還記得父母是如何託舉你去見世面;

當你認為他們舉止沒品味時,可曾想到他們是為養育你才滿身塵霜。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