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感恩的人,是因為智慧不夠

不懂感恩的人,是因為智慧不夠
value101 2025-03-18 檢舉

 

主持人竇文濤在武漢大學演講時,提到一個觀點:

感恩不只是人品、​​品德問題,還是智力問題。

人,容易忘恩負義。

對於別人的援手,要嘛理所當然,要嘛事過則忘。

智慧越高的人,越明白感恩的力量,他們能做到知恩於心、感恩於行。

 

01

感恩的人,懂因果定律。

中科院陳凱先院士說:不是因為有了收穫才感恩,而是因為有了感恩才有收穫。感恩,是獲得幸運和成就的開始。

層次高的人懂得,感恩是因,收穫是果。

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經商不久,從一位老前輩那裡聽到了一個故事。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家很棒的點心鋪。

有一天一個乞丐來了,要買一個豆沙包。

可是豆沙包都是一袋一袋賣的,店裡的小夥伴正在犯愁怎麼賣一個給乞丐。

 

這時,老闆主動過來招待,遞了一個豆沙包給那個乞丐。

乞丐走了以後,小夥計一臉不解地請教老闆:“為什麼今天您要親自招待那個乞丐呢?”

老闆這樣回答:“今天那個乞丐想要嚐嚐我們的豆沙包,他拿出的那一點點錢可能是他的全部家當,這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恩惠,對這樣的客人,理所應當由我親自去招待,才能表達我的感恩之情。這就是經商之道。”

松下幸之助一生銘記的這個故事,明白了經商需要有感恩之心的真諦。

松下幸之助以後也是秉持著感恩之心去經商,因而成為了日本最知名的企業家。

「恩」之一字,「因」在「心」上,表示因果相承。

忘恩的人,容易忘記別人的托舉,有一點成就都覺得是自己的功勞。

認知高的人,卻能看到前因。

佛像手工藝人@陳一帆 提到一件往事。

他很早時,就跟隨一位廣州的師傅,學雕刻佛像。

後來,電商興起,他覺得這是個好時機,就自己成立了一間工作室。

雖然自己單乾了,他每一次還是會勻出一部分業務給師傅來做。

 

有一次,一位東南亞的華裔老闆找他訂了大批量的佛木雕、佛石雕,他也毫不猶豫地把這大單推給了師傅。

老闆問他為什麼有錢不自己賺。

他笑著說,得回報師傅的教導之恩。

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位老闆親自帶著幾個朋友來登門拜訪,下的訂單量比之前那單多了十幾倍。

這位老闆當著幾個朋友的面,把他和師傅的事簡單說了一遍,然後說道:憑這點,這小伙子我信得過,你們放心把單子交給他。

他也正因為這筆單子,事業徹底起飛。

他不無感慨道:不忘本、不忘恩,就是在給自己累積資本。

世間之事,環環相扣。

一個人智慧越高,越懂得因果定律。

不忘來時路,不忘飲水思源,好運才會一再眷顧你。

 

02

感恩的人,懂守恆定律。

作家瑞安提出過一個名詞,叫做「慷慨的循環」

意思是,美好的事,總會因為感恩而循環流動。

1931年,13歲的南懷瑾以全校倒數第一的成績從小學畢業。

父親對此大為氣憤,立刻命令他去商店當學徒工,但南懷瑾卻誓死不肯。

就在父子倆較勁的時候,浙南儒師朱鵬看中了南懷瑾,主動收他為學生。

此時的朱鵬早已疾病纏身,本不適合繼續教導學生。

他卻堅持每日帶南懷瑾上早課,說國文,講經學義理。

兩年後,朱鵬病逝了。

 

但就是這短短的兩年,南懷瑾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隨後他便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浙江國立藝術院,開始一飛沖天。

等到他小有名氣,就立刻回鄉為老師編撰文集、詩集,完成了老師遺願。

後來,南懷瑾聽聞朱鵬的兒子失業,他不但時常接濟對方,也為他四處謀事工作。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