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就該戒掉精緻窮了

看著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多後,她才過了真正想要的生活。
有句話說:
“生活中90%的苦惱,都是由缺錢引起的,剩下的10%也可以靠錢來緩解。”
人到中年,最大的安全感,就是銀行卡里可觀的數字。
有的面子消費,都停在30歲吧。
30歲以後,就要攥緊錢袋子,給自己和家人留條後路。
03
聽過一句話:
「安全感和底氣不是消費得來的,而是靠自己賺來的。
而一個人最好的理財方式,就是對未來認真地規劃,讓金錢為你真正的需求服務。 」
人一旦過了30歲,生活一下子就變得危機四伏。
要守住生活的命脈,一定要戒掉精緻窮。
1. 懂得延遲滿足。
媒體人劉媛媛講過一個觀點:每個人都買得起包包,每個人都買不起包包。
一個包的價格是固定的,就算是條件不很富裕,咬咬牙,大都還是買得起的。
但買完以後呢?我們又該糾結拿什麼樣的衣服,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來搭配。
與其讓自己陷入惡性循環中,不如學著延遲滿足。
如果有喜歡的衣服,等過段時間錢就更充裕了再決定。
設定購物冷靜期,沒準慾望會越來越小。
2. 追求反向消費。
不知你有沒有註意到這種現象:
過去,東西一定要買貴的;但現在,大家更願意買合適的。
比起那些大牌奢侈品,性價比高的產品更值得我們青睞。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轉變消費觀念,追求反向消費。
很多時候,貴的未必是最好的。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要知道,生活的快樂,不僅取決於擁有金錢的多少,更取決於用錢的智慧。
3. 把錢拿來投資自己。
豆瓣有個小組叫「我們真的很摳門」。
其中有個90後程式設計師,雖然年薪60萬,但全身上下都是基本款,吃的用的也是能多簡單就多簡單。
以為他是不捨得給自己花錢,但在投資自己這件事上,他卻毫不吝嗇。
各種課程他都報了個遍,因為能力出眾,他一連升了幾次職,薪水也是水漲船高。
人生就像一場投資,最後收穫什麼,取決於你前面投資了什麼。
特別是30歲以後,金錢和精力都格外珍貴。
與其用在物質上,不如好好培養自己。
畢竟,身外之物會貶值,但一個人的大腦卻會不斷升值。
▽
《奇葩說》有一期的觀點是:精緻窮我錯了嗎?
詹青雲說:
「我們靠透支未來的方式,支撐著眼下精緻的生活,但每天帶著數字的焦慮醒來,我們真的開心嗎?」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從今往後,大大方方地摳,明明白白地省。
兜裡有錢,你方能抵禦風險,過著真正想要的生活。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