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後最好的活法:入世,不入局

經此一事,她終於領悟:強行合群,反而會讓人活得更孤獨。成年人到底有沒有合群的必要?
在我看來,與人為善,經營好人緣人脈,是一種能力。但如果需要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那就違背了原有的意義。
成熟的做法,是煉就合群而不失其獨的智慧。
在公眾眼中,莫言是個很好相處的人。
身為國內頂級作家,他待人接物不擺架子,說話時臉上總帶著真誠的笑容,讓人毫無距離感。
但平易近人的莫言,卻一直堅持一個原則:非必要不接受採訪,不出席應酬活動。
特別是獲得諾獎後,不勝其擾的他直接在一次文學論壇上表態:
“今後大家最好不要邀請我,多麼光彩的事我都不參加。大家各幹各的,我用新作回報你。”
事實證明,也正因他敢於拒絕無效社交,才有精力在文學創作上持續精進。
誠如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清醒的處世之道,是既能與萬物共鳴,又能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超脫。
人到中年,自恃清高不是真清高,能讓人相處舒服卻又不迷失自我,才是真風骨。
當你做到以局外人的隨和淡然,穿行於人際紛繁,你也就活出了天地皆寬的篤定安然。
03
事業局:爭取,但不強求。
有沒有發現,人在年輕的時候,大多經歷過一個自命灑脫,視金錢如糞土的階段。
但在經受生活捶打,領會現實殘酷後,往往又開始另一種極端,變得急功近利。
把絕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來營營汲汲搞事業,賺大錢,以為這樣就能為自己攫取到安全感。
卻忘了慾望無止境,人一沉迷於追求成功,注定會背離初心,走入事業上的死局。
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曾是致力於做發財夢的投機主義者。
然美夢易做卻難圓,各種投資為他帶來的只有屢屢挫敗。
他做海上保險業務,結果被海盜挾持了由他承保的船隻,生意因此而遭受巨大虧損;
他看準上層社會對香料的需求,籌錢辦了麝香貓農場,結果卻因銷售無門而致債務纏身。
有一段時間,笛福還熱衷炒股,但一番折騰後,不但沒賺到錢,還被套牢了所有的積蓄。
直到後來,為了維持生計,他在朋友的建議下,試著靜下心來寫作。
成功才在此時翩然來到,《魯濱遜漂流記》為他贏得了歐洲「小說之父」的美譽。
有句老話說得好:小富靠勤,中富靠德,大富靠命。
命裡沒有的東西,你越是強求,越會失望失意。
真正做成一番事業的,反而是那些修得平常心,不問前程只管努力的人。
賈平凹在寫完小說《廢都》後,遭到強烈抵制,人生跌入低谷。
後來法國一位翻譯家找上門,表示願以1萬美金買下《廢都》在法國的版權。
等簽完合同,賈平凹才意外得知,合約上寫的1萬法郎,與美金兩者相差四、五倍。
這無疑又是一個沉重打擊,但最終賈平凹還是選擇了以平常心接受這個現狀。
沒想到,幾個月後驚喜突然降臨,法國版《廢都》竟一舉拿下了法國的「費米娜文學獎」。有道是: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得失難。
為生計奔忙,為讓自己和家人過更好的生活而勤奮工作,拼博奮鬥。
這些都是中年人應盡的責任,也是無法免俗的使命。
但命運的棋局艱深複雜,從來就不會因為你想要什麼,就給你什麼。
我們只能以入世的態度去爭取,然後以出世的態度看待過程起伏得失,少求成多深耕。
這樣,你才會擁有穩中取勝的底氣。
▽
入世即俗人,但總有一些人,俗得跟你我不太一樣。
真正通透的中年人,知世故而不世故。
他們既可深入塵世繁華,又可超脫其外,活出自我。
即使經歷再多紛擾歷練,依然能不困於情,不亂於心,不役於物。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