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覺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重新找回自己》

他先到處打聽房源,從一位師兄手中買了一棟房子,彌補了自己對失去分房資格的不甘心。
緊接著,他又憑藉著專業的心理學背景,開始在網路上發布優質文章,並積極與讀者互動。
與讀者們溝通時,他發現許多人跟他一樣,因不明智的決定而後悔,為得不到的東西而苦惱。
感同身受的他,不再重複書本上的心理學知識,而是基於自己的經歷,設身處地去開導他們。
發自內心的真誠建議,使他收穫了越來越多讀者的共鳴,粉絲數和知名度也不斷增加。
就這樣,他順利轉型為心理諮商師,開設了心理學專欄,也得到了節目的邀請。
如今,他住著舒適的房子,做著喜歡的工作,終於擁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也意識到:“即使痛苦的變動來臨了,它也不是世界末日,你仍然能從失去中得到很多。”
人這一輩子,總會錯過很多機會,留下一些遺憾。
一旦有所失,你便想不開,放不下,你只會在心靈的牢籠中受盡酷刑。
作家廖一梅說:“人是一種挺奇特的動物,他不能從快樂中學習,只能在痛苦中成長,痛苦能成為你的營養,痛苦越多,那棵樹會長得更大。”
糟糕的經驗並不是厄運的前兆,而是一個人從迷惘中開悟的契機。
撞過的南牆,能促使你反省自身;心中的不甘,會提醒你做出改變。
你只有走錯過路,誤踩過坑,才會反思來時的軌跡,調整未來的方向。
所以,不要害怕失去,也不必害怕苦難。
被痛苦打磨過的人,往往看得更透徹,活得更清醒。
3
釋懷心中的不甘
是一個人覺醒的開端
從事心理諮商多年,作者遇過不少來訪者:
有人名校碩士畢業,卻遲遲找不到心儀的工作,乾脆天天在家打遊戲。
有人申請出國留學失敗,便全盤否定自己,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
還有人投資決策失誤,賠光了半輩子存的積蓄,罹患嚴重的憂鬱症。
他們走不出過往的陰影,也不願意活在當下,陷在痛苦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對此,作者引用了威廉‧布里奇斯在《轉變》中提出的一條公式:結束—迷惘—重生。
告別過去,面對迷茫,你會在全新的挑戰中重塑自我。
作者也在書中提出了一些建議,分享給大家:
1. 學習降低期待,釋懷生活的不如意。
書裡說,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在演講中提出:保持理智的最佳方法,就是徹底掌握悲觀主義。
承認人生的本質就是受苦,人類的本質就是墮落,能增加我們對生命的忍耐力。
作者在心理治療中,也常勸來訪者:世事無常,苦難猶如一場無法預料的龍捲風。
與其盲目期待自己倖免於難,不如及早認清現實,重建當下的生活。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人心的變幻、生活的刁難,工作的壓力總是此起彼落。
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以平常心對待得與失,不對任何人事物抱有過多幻想。
當你把期待降到最低,就不會沉浸在無謂的想像中,而是專注於做好眼前確定的每件事。
2. 完全接納自己,釋懷自身的不完美。
作者曾在網路上看到一個話題:接受不完美的那一刻是什麼情境?
他瀏覽眾多網友的回答後,發現大多數人都提到了一種踏實的感覺。
他們接納了自己的缺點後,沒有絕望,也沒有放棄努力。
而是慢慢接受自己,控制情緒,腳踏實地經營起自己的生活。
由此,作者認為:全盤接納自己的不好,就是人生變好的開始。
很多時候,我們過於跟自己較勁,只能看到自己的不足,陷入沒完沒了的內耗。
但這世上,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人人都無法事事周到,處處妥帖。
學習放下過多的苛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試著同自己握手言和。
不跟自己為難,接納真實自我,你會激發出自己身上更大的潛能。
3. 持續更新自我,釋懷過往的不明智。
作者發現,那些活得不快樂的人,習慣性地把「自我」當作一成不變的事物。
一旦犯了錯,他們就會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認為自己事事做不好,樣樣不如人。
但作者認為:自我並非一開始就存在,而是我們在應對困難、做出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
真正明智的人,不會因一次失誤就自暴自棄,而是懂得把錯誤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從今往後,給自己一個犯錯計劃,允許自己大膽嘗試,敢於出錯。
很認同一句話:“人不怕犯錯,出了錯如果能帶著教育和反思爬起來,錯誤就會成為課堂。”
及時更新自我,從失誤中汲取經驗,你會在一次次跌倒後,蛻變得越來越強大。
▽
書中,有位老教授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一生起伏,少年時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中年又創業失敗,債台高築。
但他從未被生活打敗,反而積極面對種種無可奈何,並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教職工作。
當他站在講台上分享親身經歷時,他眼中的光,讓作者明白:
一個人的經歷、得失,都會融為一體他的人生經驗,指引他踏上屬於自己的那條路。
面對自身的不完美,外界的不如意,我們往往本能地選擇抗拒,固執地不願接受。
然而,正是生命中的那些裂縫,警醒你擺脫隨波逐流的盲目,尋找真正想要的生活。
你經歷的苦與難,痛與悔,能讓你認識自己的局限,審視真實的內心,實現一場由內而外的自我覺醒。
點個讚吧 ,直視生活的千瘡百孔,你會在頓悟與歷練中,與更好的自己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