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錢的人,跟不存錢的人,中年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01
在這年頭,究竟是實質資產重要,還是存款現金流重要?
兩相比較,其實存款現金流更重要。
畢竟,要是物質資產無法兌現,那它就失去價值了。 比如說房子,要是房子賣不出去,那它不過是毫無價值的鋼筋水泥罷了。
這一點,看看如今火熱的二手房市場就知道了。賣家竟然多於買家。為了套現離場,無數賣家都大肆降價,生怕自己落後於人。
這套現離場的“現”,就是可以消費的現金。有現金,跟沒有現金,這是不一樣的。
就拿去醫院看醫生來說,你給的,只會是現金,而不是房子。
懂得存錢的人,跟不懂得存錢的人,中年之後所過的,其實是不一樣的人生。
02
人到中年,拼的是「存款」。
前幾年,由於貸款風潮興起,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存款不重要,貸款才重要。
真的是如此嗎?並非如此。說得難聽一點,我們都被商家們的消費宣傳洗腦了。存款是屬於自己的,而貸款是要還的。
你有10萬存款,而他有10萬貸款,雙方的差距是多少?
差距是20萬。因為你是正資產,而他是負資產。差距不是一倍,而是兩倍。所以說啊,沒有存款的人生,始終是困窘的。
老人說,生病了,需要去住醫院,那子女就需要掏錢。
孩子說,考上了某某大學,需要多少學費、生活費,那父母就需要掏錢。
另一半說,家裡的某某東西要換了,那我們就需要掏錢。
不論是老人住院,還是小孩讀書,亦或是日常花費,本質上都需要錢。 而這些錢,就是我們的存款。
03
存款,決定了生活的安穩程度。
假設,有兩個中年人都失業了。 A中年人存款50萬,而B中年人存款為0,那你覺得,哪一個中年人比較恐懼失業呢?
毫無疑問,是0存款的中年人。只要他失業,那他就會“手停口停”,別說讓家人活得安穩了,也許他自己都自身難保。
我們可以將存款理解為,這是一個「兜底」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