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現象:你吼了孩子,他敢頂嘴,表示這個家還有救;如果孩子一聲不吭…

前幾天去表姐家玩,剛進門就看到了這樣一幕:
表姐家剛上五年級的小孩陽陽,因為玩積木正在被表姐大聲吼叫:
「你怎麼還在玩玩具?讓你去收拾一下你的房間,你動了嗎?”
陽陽立刻頂嘴說:“我玩一會兒再去!”
表姐開始不耐煩起來:“現在馬上去給我收拾乾淨,也不看看房間都亂成什麼樣了!”
陽陽聽到後也不甘示弱:“憑什麼你們可以玩手機看電視,我玩一會兒就不行?我都說了等會去收拾房間,為什麼非要讓我現在去?”
表姐看孩子還敢頂嘴,就想繼續教訓她。我見狀連忙攔下表姐,要她先冷靜冷靜。
表姐對我說:“孩子越來越大,頂嘴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有時候真是拿她沒辦法。”
看著生氣的表姐,我拍著她的肩膀輕聲安慰了幾句。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只看到了孩子頂嘴的事實,卻從來沒想過孩子頂嘴背後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對事物會產生自己的看法。
和父母頂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要知道,你吼了孩子,孩子敢頂嘴,表示這個家庭還有救;
如果你不停地對孩子吼叫,孩子一聲不吭、沉默寡言,那這個家就危險了。
允許孩子頂嘴
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教育家陳鶴琴說:“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啟發;不是壓制,而是引導。”
作為家長,要允許孩子有自由表達的權利。
因為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試圖和父母溝通時,表示孩子對父母還有信任,這個家庭還有「救」。
對待頂嘴的孩子,家長如果能做到用平和的心態接納並給予回應,引導他們合理表達想法,會有利於拉近親子關係,增加對彼此的了解。
而寬鬆自由的家庭氛圍,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勇氣,讓他們在人生道路上更加順利。
著名作家劉墉,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常常會感到頭痛。
他的兒子劉軒,小時候特別頑皮,沒少跟他頂嘴、唱反調。
每次放假,劉墉都會為劉軒安排一大堆學習計劃,還讓他清理排水溝、做家事。
劉軒覺得爸爸總是沒事找事,對自己太嚴厲,常常提出反對意見,和劉墉對著幹。
劉墉問他:“你為什麼總是這麼叛逆愛頂嘴?”
劉軒回答說:“我覺得我長大了,不需要什麼都聽你的。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按我的想法去做。”
面對兒子的頂嘴,劉墉沒有一味地打壓,而是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幫他分析是非對錯,還會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父子倆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融洽。
而喜歡頂嘴的劉軒,在和父親的辯論中也變得更加獨立,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上大學時,劉軒不顧父親反對,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心理學專業,後來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從小練就的好口才,助他成功拿下《我是演說家》的總冠軍。
他也將自己的故事和對人生的思考集結成書,出版了10多部暢銷作。
劉軒的獨立、自信,讓他能橫跨寫作、心理學等多個產業,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聽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孩子喜歡和父母頂嘴,很多時候並不是一件壞事。
在和父母的爭辯過程中,孩子能夠充分錶達自己的想法,並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有自信,未來才會有更多可能性。
父母如果能掌握孩子頂嘴這一契機,尊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放下對父母的防備,從而敞開心扉接納父母。
如此一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愈發深厚。
每個孩子都會頂嘴,每個孩子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需求。
允許孩子頂嘴,平和對待孩子的不同看法,是為人父母的一種智慧。
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才會擁有良好的自我認知,人生之路會越走越順。
不敢頂嘴的孩子
封閉自己的內心,活成了一座孤島
教育專家陳鶴琴說:“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
當父母對著孩子一直吼叫謾罵時,孩子卻一聲不吭,不敢頂嘴,很有可能孩子的心靈已經受到了創傷。
若這種不良狀況持續不斷,孩子便極易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心理疾病可能隨時產生,並逐漸發展成焦慮症和憂鬱症,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時,孩子對父母也會完全失去信任,整個家庭很容易陷入危機,難以挽救。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段讓人感到揪心的情節。
喬英子的媽媽宋倩,對英子的學習和生活管控得極為嚴格,常常因為一些小事就對英子吼叫謾罵。
有次英子考了年級第二,對女兒期待極高的宋倩不但沒有誇獎英子,還對她大吼:
「都第二了,還有什麼好高興的?我都不好意思說你!
這次考這樣,那下次呢?下下次呢?高考怎麼辦呀? 」
英子低著頭,緊咬著嘴唇,一聲不吭,眼眶裡滿是淚水。
她不敢頂嘴,只是默默地承受著媽媽的怒火。
此後,英子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
在學校裡,她總是心事重重,原本熱愛的天文,也因為媽媽的反對而不敢再提起。
在媽媽的壓迫之下,英子逐漸封閉起自己的內心,變得膽小又恐慌,最後患上了抑鬱症,甚至爬上大橋欄桿試圖跳海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