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夫妻,如果還有一種感覺,恭喜你嫁對人了!

一段好的關係,是什麼樣子的?
看到一個影片:
女生正在吃飯,男友突然站起來誇她:
哇!吃飯好厲害!都吃完了!
真棒!獎勵你去商場買裙子!
好像在誇一個年幼的小孩。
只是一件看起來再隨意不過的事;
但女孩眉眼間透露出的“小得意”,讓眾多網友都“慕了”:
“被愛是最幸福的事,去愛那個讓你做回小朋友的人”
「不知道我有沒有福氣有這樣的男友」…
“被寵得像個小孩”,似乎是每個女人在親密關係裡,都想要獲得的體驗。
在親密關係裡被寵成“小孩”,為什麼令人“嚮往”?
部落客@糖糖爸K經常在短視頻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寵妻」影片:
他會在換季的時候買一大堆漂亮的衣服給老婆;
當老婆搭配著一件一件展示的時候,又會換著花樣誇獎老婆「好看」。
他會在老婆隨口提了一句「想吃草莓蛋糕」後,在下班後特意去買,甚至還會多準備其他的甜點;
用他的話來說:
“你沒開口要的我會主動給,你主動要的我就加倍給。”
看到孩子學習了新的“技能”,他會誇老婆“教得好”;
就連孩子也在他的帶動下止不住對媽媽吹“彩虹屁”:“媽媽最棒了!”
在他的影片裡,老婆笑得天真爛漫,像個「小孩」。
而不少網友也在他們的家庭氛圍中,感受到滿滿的幸福與羨慕:
“老公寵的老婆越來越漂亮年輕。”
“被愛的人,越來越閃光。”
“羨慕這個詞說爛了。”
為什麼我們會嚮往這種被「寵成小孩」的感覺?
一方面,安全依戀關係,啟動了我們的「內在小孩」。
想像一下,兒時的我們,在父母的照顧下成長,不需要考慮除此之外的其他風險。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在成長中逐漸獲得了更多的“角色”,也被賦予了更多責任:
需要好好學習的學生、需要努力的上班族、需要好好照顧家庭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
我們變得越來越“強大”,卻逐漸少了無條件被照顧、被照顧、被保護的體驗。
好的親密關係,給了我們一個安全場域,讓我們暫時卸下社會化的防禦,允許自己表現出更本真甚至幼稚的行為:
例如我們在伴侶面前突然想被擁抱,用'寶寶語氣'說話撒嬌;
簡單的小事,我們也想要伴侶幫自己解決;
遇到挫折時,我們不必擔心被評判,可以放肆哭泣。
來源: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良好的親密關係會提供我們修復創傷的機會。
好的伴侶會啟動我們孩童時期未被滿足的需求,同時建構一個愛的場域,為我們提供一個「再養育」的機會。
讓你重新體驗被愛、被照顧、被看見,身體和心靈都再次被觸摸。
毫無負擔地感受被愛——這也是女性在親密關係中渴望被寵成「孩子」的核心原因。
這是關係中的一種「退行」。健康的退化會讓我們在關係中被抱持、被照顧,體驗到曾經遺失的安全感。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親密關係裡的“退行”,是有風險的。
被寵愛是一種幸福,但你不能弄丟了自己。
在親密關係裡當“小孩”,是一把雙面刃
還記得影視劇《我的前半生》裡的羅子君嗎?
結婚以後,羅子君全職在家,一心依賴陳俊生。
而陳俊生不僅要負責家庭的經濟來源,還要處理各種生活瑣事和人際關係,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陀螺,不停地旋轉,為這個家付出一切。
而羅子君心安理得地享受著陳俊生的照顧,宛如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她對職場的變化一無所知,對家庭也缺乏擔當,每天只關注自己的外表和生活的小情趣。
當陳俊生在工作上遭遇巨大壓力,回到家渴望得到羅子君的理解與支持;
羅子君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給予他想要的情感慰藉。
長此以往,陳俊生開始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這段關係讓他喘不過氣來。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