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5歲退休後,把自己重新養了一遍

你老了,退休了,脫離了單位的管控,成了養老院裡的一個普通居民,直到此刻,你才開始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讓你本質性的存在顯現出來,由單一自我變成多重自我,成為你想成為的人。這不僅是重新尋找、發現與堅守的生命過程,也是自我人性的重新調整。
——錢理群,《讀者》2024年第20期
提起退休,你會想到什麼?
有些人認為那意味著衰老,是一個人活力和價值感的終點。對其他人來說,它卻是新生,是人生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年輕時的我,為了家庭操勞,為了工作奔波,如今退休了,進入另一個階段,也心生感慨。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說:“你生命的前半輩子,或許屬於別人,活在別人的認為裡,那把後半輩子還給自己,去追隨你內在的聲音吧。”
是啊,退休之後,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關照自己的身心,不妨把自己重新養一遍,讓餘生不留遺憾,讓時光走得慢一點。
養身,保持健康
我們單位每年都會組織體檢,我的身體狀況一直很好,沒想到40歲時居然查出血壓、血脂雙高,婦科方面也不太好,當時的我,覺得天都要塌了。
醫生建議系統化治療一段時間,但由於工作繁忙,我一直顧不上休息和調理。想著再等等吧,等後面有時間了再說。
健康是我們最重要的本錢,退休之後,無疑要將養身擺在第一位。
上海松江區的退休工程師胡海,身姿挺拔,步伐矯健,年過古稀卻貌似壯年,被大家稱為「上海最摩登爺爺」。他憑什麼能一直「年輕」?
胡海坦言,工作時日復一日地在辦公室久坐,年紀輕輕就得了頸椎病,嚴重的時候手臂抬不起來、後背發麻。
他開始鑽研如何保持健康,一直堅持運動。
退休後,他更是把運動當成了頭等大事。
每天醒了之後先做保健操:搓揉臉頰,按摩腹部;接著進行肌肉訓練:深蹲、做伏地挺身,吃完早餐後做瑜伽,拉伸、平衡、冥想…
有人說,人有三種年齡:生理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
對胡海來說,他的生理年齡是73歲,測出的身體年齡只有48歲,而他自認的心理年齡只有二、三十歲。
誠然,無論是男性或女性,身體健康、外形優美,整個人的身心狀態也會更顯年輕。
除了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多注意一點。
首先,飲食習慣。
世界上長壽率較高的地區之一義大利阿布魯佐,這裡的百歲老人普遍堅持熱量限制的習慣:
主要食用穀物、蔬菜、水果和豆類,不吃高油、高鹽、加工肉類食物,糖果也幾乎不碰,不讓身體的負擔過重。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看似不起眼,但日積月累就會對身體狀況產生很大的影響,健康飲食從每天的一日三餐做起,堅持久了,身體也會更健康更輕盈。
其次,運動習慣。
退休後我們不再早出晚歸,一不小心就會刷手機度過一天。久坐不動會讓我們關節僵硬,還會對大腦產生不良影響。
一項針對華裔老年人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運動運動可以減慢老年記憶力衰退的進展。
我們可以從早起買菜、飯後散步開始,逐漸過渡到慢跑、快走。我們不用攀比也不必強求,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最後,作息習慣。
醫學專家強調,休息十分重要,一天中最少睡夠7-8小時,勞逸結合,這樣才有助於維持各臟器功能正常運作。
人的身體像一台精密的機器,如果一直讓機器運作而不注重後期保養,遲早會出現故障。
退休後我們要更加愛惜身體,畢竟只有身體健康,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來源:視覺中國
養性,回歸平靜
對大多數人來說,退休就像是在熱鬧忙碌的地方突然被按下了停止鍵,要真正接受這件事,需要一個過程。
査爾斯•蘭姆在《退休者》中把這個過程描述得很細緻。
主角14歲參加工作,從剛開始盼望著每週的週末,和每年的復活節和聖誕節的假期,到後來他習慣於被囚困於枯燥的工作,度過漫長的36年。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體力和精神都不再靈光,白天上班,晚上睡著了還在上班,夢見的都是寫錯了事由、算錯了賬目。
他渾渾噩噩的狀態逃不過老闆的眼睛,一週後才通知他退休,每月支付他退休金。
這是他盼望多年的時刻,但真的到來,他卻極度不適應。
他形容自己的處境,恰如一個犯人,被關了四十年,突然放了出來,不知道該拿自己怎麼辦。原本珍貴稀少的自由時間,如今多得無法處置。
為了消除這種尷尬的感覺,他忍不住幾次回到公司,希望能找回熟悉的感覺,讓自己心安。
但他發現,不管同事如何殷勤接待,他們往日的那種親密交情再也無法恢復了。從前同樣的玩笑,如今也變得差了味兒。他過去使用過的寫字台、掛帽子的木橛,現在都被另一個人佔用了…
至此他才明白,自己活在世上該做之事已經做完。
“昨日之我,是為他人作嫁衣;從今往後,我的餘年將屬於我自己了。”
實不相瞞,我退休後也有一段時間不適應,懷疑自己的價值。
以前工作時總是有做不完的方案、開不完的會議,每天忙得昏天暗地,但累完覺得開心又充實,退休後似乎再也沒有能讓我覺得高興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