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錯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

回家之後,莊超英明知故問,問黃玲怎麼不高興,還說:“媽說你今天做的菜好吃。”
莊超英以為黃玲聽了會高興,沒想到黃玲沒好氣地說:“好吃也沒讓我上桌。”
之後再去婆婆家,黃玲直接裝不舒服,等飯菜做好了才起來吃飯。
在莊超英的不作為中,黃玲和婆婆的衝突越積越深。
婆媳矛盾中缺位的丈夫,不僅不能平息“戰火”,還會助長強勢的一方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
假裝看不見聽不到,期待風暴會自行消散,只不過是自欺欺人。
直面問題,才是阻止矛盾擴散的良藥。
擔起丈夫職責,不逃避不隱身,為父母和妻子排憂解難,婆媳才能相處愉快,家庭才能和睦幸福。
來源:視覺中國
子女錯位,顛倒家庭職責
在心理學上,孩子扮演父母角色,承擔父母責任,稱為「親職化」關係。
這種關係的父母和孩子角色顛倒,孩子幫父母履行家庭職能,代替他們照顧家人。
知乎網友@天天向上分享過他的故事。
他是長子,比弟弟大十幾歲,他工作的時候弟弟剛讀小學。
父母說他們年紀大了,無力操心弟弟上學的事。
無奈,他被迫接手了為弟弟輔導功課、買學習資料、報興趣班,甚至開家長會等家長的事情。
同儕下班不是去逛街,就是去吃飯唱歌,而他,每天一下班就急著往家裡趕。
他也想嘟挑子不干,可父母不斷向他灌輸「長兄如父」的觀念,還指責他沒有長子擔當,令他自責又苦悶。
一次,他為弟弟中考犯愁,弟弟不想讀書,他卻希望弟弟上高中考大學。
妻子勸他:“交給公婆去管吧,你是哥哥,又不是爸爸。”
見妻子不幫忙還說推卸責任的話,他氣得跟妻子吵了起來。
弟弟逃學離家出走,他急得找了五天五夜,沒上班也沒回家。
最後弟弟找到了,妻子卻氣得回了娘家,他的工作也沒了。
坐在冰冷的家中,他反思自己:“我是不是對弟弟的事太操心了?”
認真思考後,他向妻子誠懇認錯,不顧父母反對,將弟弟的事交還給他們,開始專心經營自己的工作和婚姻。
生活中,有一種道德綁架,叫作「長兄如父,長姐如母」。
明明擁有的是子女身份,卻要承擔父母的責任。
曾在網路上看過這樣一句話:
“你被迫成為弟妹的'父母',不管你願不願意,你都要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去做符合父母要求的'小大人'。”
有的父母不作為,把本該屬於自己履行的家庭職責,不負責任地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不該承受的壓力。
而「被迫長大」的孩子,內心都渴望被公平對待,不想因為是「家裡老大」就被認為「這是你該做的」。
卸掉情緒枷鎖,回歸子女位置,將「家長重擔」交還父母,雙方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家庭的愛意才能正向流動。
來源:視覺中國
《週易》中有言: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人人都遵守各自的角色和職責,家才能秩序井然。
每位成員都盡責,做好自己分內事,不越界干涉,也不逃避推諉。
長輩懂分寸,夫妻互幫襯,子女知感恩,才是一個家庭該有的模樣。
餘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越位,不缺位,不錯位,讓愛流向每一位家人,讓幸福包圍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