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舒服的關係:保持界線感

容易被身邊人的情緒影響,容易認同別人對自己的指責,容易因為別人的事情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容易為別人的錯誤負責。
這是因為不清楚自己的界限,沒有守好自己的心理邊界。
當守不住自己的邊界時,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牽動自己的情緒。
有位智者和友人一起出行,在路上遇到一個情緒失控的人,沒有來由地對他們大發脾氣,友人立刻反擊與那人爭吵起來。
而智者主動避開,不予爭辯。
最後,那個人揚長而去,友人卻攢了一肚子氣,悶悶不樂。
智者問友人:“如果有人送了你一份禮物,你拒絕接受,那這份禮物最後會屬於誰?”
友人回答:“當然是物歸原主。”
智者微微一笑:“他情緒不好,你也可以選擇不接收他的情緒呀!”
友人恍然大悟。
人這一輩子,有所為,有所不為。
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內心一定要有所權衡。
唯有守好初心、不丟底線,日子才會踏實,自己才能幸福心安。
來源:視覺中國
關係的平衡,有度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
度,是一種分寸的智慧。
如果無法做到在人際關係中平衡有度,則很有可能陷入物極必反的境地。
社交界線並不是社交壁壘,建立社交界線並不代表拒絕溝通和溝通。
此外,邊界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圍欄,隨著和不同的人交往,或置身不同的情景,邊界感也會隨之合理變化。
「得到」APP創辦人羅振宇曾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有一次他去銀行辦事,由於流程細節煩瑣,銀行櫃檯經理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幫他辦妥。
整個過程,經理沒有一句怨言,也沒有一點要攀談的意思,後來兩人在超市遇到,這位經理和羅振宇聊起天,還對「得到」APP提了很多自己的建議。
羅振宇這才知道這位經理是一位關注他多年的粉絲,他很詔異:“上次在銀行,你怎麼沒和我聊這麼多呢?”
經理回答:“當時您這麼著急,想盡快辦理完業務,我如果說太多,會耽誤您的時間。”
羅振宇對他大為讚歎。
學習保持恰到好處的界線感,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並非不分你我,而是熟不踰矩。
學會保持邊界感,給兩顆心保持一點距離,為對方留一些餘地,才是成年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
尊重他人邊界,不干涉他人選擇,允許別人做別人,是對他人的一份尊重;
守護自己的邊界,排除外界幹擾,允許自己做自己,是對自己的一份珍愛;
平衡好人際關係,掌握好社交中的“度數”,至關重要。
一段合適的距離能把兩個人放在最舒服的位置,親疏有度,能彼此牽掛,也能各自忙碌。
願我們都能掌握邊界感,擁有舒心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