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吃飯習慣,暴露了你的內心

你的吃飯習慣,暴露了你的內心
value101 2025-03-26 檢舉

然而,心理醫生說穿了她深層的想法:她是在用厭食獲取關注。糟糕的同學關係,使她沒有安全感,覺得周遭的一切失控了,她迫切需要一個可控點。

進食和體重,就成了她唯一可以掌控並獲得安全感的東西。

期刊《Gender, Place and Culture》的心理學專欄中,針對厭食提出一個研究結論:厭食症是一種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處理不安全感的方式。

一位厭食症患者說:“我對厭食症感到非常自豪,因為它關於'我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無論世界多麼想傷害我,我都不必依靠任何東西生活'。我可以達到這個水平,你不會打敗我。”

生活中,有些人故意不讓自己吃飽、刻意避免高熱量的食物、長期不吃碳水化合物,或是為了達到一個標準體重,每天餓著肚子入睡。

這些帶有厭食傾向的行為背後,都藏著一份對安全感、可控性的需求。

有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將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給他任何有關時間的概念,也不讓他與外界交流,只提供生存所需的飲用水和食物。沒過幾天,這個人的進食變得格外混亂。

喪失時間觀念、與外界失聯帶來的不安全感,使他內心非常惶恐不安,為了獲得安全感,他出現了過度的自我掌控──厭食。

然而,就像作家伍爾夫所說:“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食物不是“藥”,它是我們為自己爭取的一份饋贈,使我們能夠將愛、生命與希望延續下去。

因此,我們可以為了獲得健康,適度控制飲食;但不能為了獲得安全感,病態厭食。

照顧好自己的胃和身體,是每個成年人的必修課。一個好好吃飯、合理進食的人,才能獲得真正有安全感的人生。

 

暴飲暴食,是為了增強能量

綜藝《你怎麼這麼好看》中,一個叫姜丁天的北漂姑娘,由於經常加班熬夜,每天都吃很多東西,僅一個冬天就胖了30斤。

旁人開玩笑說她這是“過勞肥”,她自嘲道:“我這是工傷。”

無獨有偶,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女學生,由於媽媽給她施加了太大的壓力,她也開始暴飲暴食。

 

為什麼她們面對壓力,都選擇了「狂吃」?對此,心理學家武志紅做出了解釋:當我們的精神力量虛弱時,總是會下意識地想吃東西,這其實是想強大自己的內在力量。

 

「吃」這個動作,象徵著我們把外界資源納入到身體裡,這會給人一種「我在強大起來」的錯覺。儘管體重因此增加,看起來是變「大」了,但我們並沒有因為吃得多而更有力量,反而越胖越虛、越虛越胖。

因此,生活中暴飲暴食的人,總會陷入一種死循環:一感到壓力大就吃東西,胃為了消化掉大量食物超負荷工作,導致身體被透支,騰不出力氣去做更有意義的事;而這又會反過來增加內心的壓力,然後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又開始暴飲暴食……

而真正強大的人,都在過著更有意義、更健康、更自律的生活。

例如跑步、健身、瑜珈、閱讀等,這些都能夠增強我們的心理能量,讓我們真正變得強大。

 

習慣性挑食,是為了爭奪權力

一位挑食的朋友,每次相聚,都得她來決定吃什麼,因為她不愛吃的東西太多了,大傢伙的提議總是被她拒絕。

對此她也感到很抱歉:“我平時很少拒絕別人,唯獨吃東西這件事例外,總覺得一旦妥協,就很對不起自己,因為不愛吃的菜我一口都吃不下去。”

很多人都有過挑食的體驗,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挑食總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因為如果一個人只需要面對自己,就只用準備自己愛吃的菜,何必還挑食呢?

正是因為別人準備的飯菜,沒有真正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才會抗拒,並用挑食來表達這份拒絕。

對此,心理學家曾奇峰提出一個觀點:如果一個人非常挑食,他在人際交往中就很容易跟他人發生衝突,不太願意跟別人協商。

而這背後的根源,是我們希望為自己爭取更多權力。

例如:被迫接受父母的安排,受夠了吃什麼都得聽父母的;總是迎合別人的喜好,和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一起吃飯……

 

來源:視覺中國

當我們抗拒與那些不喜歡的人和事待在一起時,挑食,就會成為一種方式,使我們可以透過合理的挑剔,保護自己遠離厭惡源。

就像戲劇大師卓別林在《當我真正開始愛自己》一書中寫的:“當我開始真正愛自己,我開始遠離一切不健康的東西。不論是飲食和人物,還是事情和環境,我遠離一切讓我遠離本真的東西。”

但透過挑食來做自己,終究是「夾縫中求生存」。

想要活出自己,就得遠離那些令自己感到不快的人和事,把飲食和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全然主宰自己的人生。

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