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社交、不化妝、不打扮的女人,大多是這3種命運,很準

最近看到一個話題,直戳人心。
說的是,現在的中年女子得了一種病,叫「無興趣病」 。
覺得跟誰都合不來,不願交新朋友,不願和親戚走動,幹什麼都獨來獨往、快去快回;
對什麼都沒興趣,也不想出門玩了,感覺哪裡的風景都差不多,又累又費錢;
更別說化妝打扮自己了,沒事就想自己一個人待著,散散步,看看新聞,煮點簡單的飯菜,過簡單的日子。
這樣的女人,是不是真的活得很無聊?
恰恰相反。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生活越是樸素,靈魂就越是灑脫。
那些不社交、不化妝、不打扮的女人,其實都活成了自己最真實、最想要的樣子。
不是情緒智商變低,而是不再將就自己
其實說起來,人到中年以後變得沉默的現象並不罕見。
在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後,大家對周圍的事物漸漸失去熱情,就連社交能力也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了。
其實不然。
年輕時,我也很怕孤單,那種孤單帶來的羞恥感甚至讓我以為自己不討人喜歡。
為此我努力社交,甚至為了讓自己融入某個集體,選擇把自己的稜角磨平。
但說實話,這樣不斷適應他人的過程,很消耗我的能量,常常讓我陷入情緒內耗。
我和認識七年的朋友A就是如此。
曾經我們是無話不談的好友,但不知從何時起,她對我輸出的全是負面情緒。
老闆苛刻、客戶奇葩、婆婆強勢……我只能努力勸慰她。
後來,我也遇到了煩心事,想找她聊聊。
但她聽完以後,沒有任何反應,依舊說了很多自己一地雞毛的生活,最後變成我再次安慰她。
從那一刻起,我再也沒有了打開她的微信對話框的念頭。
來源:視覺中國
年紀越大,你會發現並非所有人都值得你真心以待。
除了必要的工作、社交外,真的不用太喧嘩。
所以現在,我已經懶得去維護任何關係,也不再花時間去取悅誰。
這種生活方式,與其說是社交退化,在我看來更是一種精神減負。
不迎合無意義的人際關係,不被他人的情緒挾持,靜下心尊重自己的感受。
就像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寫的: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擔。我不多說無謂的閒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人到中年,我們最缺乏的其實是一個人的安靜和獨處。
尤其是身弱的人,更需要注意守護自身能量。
有意識地去屏蔽一些人和事,半隱半藏,專注經營自己。
在難得的獨處時光裡,你不是誰的媽媽,不是誰的妻子,不是任何角色,你只是你自己。
享受一個人的快樂與自由,然後慢慢探索,找到最好的自己。
不是自暴自棄,而是接納真實的自己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
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們為了迎合他人的眼光,用力雕琢自己。
但到了四十歲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決定放過自己。
因為她們逐漸明白,不化妝不代表不美麗,不打扮也不代表不重視生活品質。
敢於接納真實的自我,才是一個人最獨特的魅力。
影后詠梅曾在一次訪談中,臉上帶著淡淡的笑意對著記者說:
可不可以不要修掉我的皺紋,那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現在的我不但不會對皺紋感到緊張,反而有些驕傲。年齡不是我的敵人,我的故事寫在我的臉上。
在這個顏值內捲的時代,無數人為容貌而瘋狂,而恐懼,而焦慮。
但詠梅偏不。
她允許自己容顏老去,也接納最本真的自我。
這份源自於內心的從容與堅定,讓她站在頒獎台上,反而更添了幾分優雅,引人注目。
說到底,一個女人真正的美麗,不在於外表的修飾,而在於能否接納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