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內耗的人,大多是太有良心了

常內耗的人,大多是太有良心了
value101 2025-04-04 檢舉

作家馮唐,說起一個現象:越善良的人,越容易內耗。

醫學出身的他,在專職寫作前,在醫院工作多年。

他發現,許多身心出問題的人都是世俗意義上的好人。

「他們總是自責,總是把事憋在心裡,還總是想不開。他們以善良之名,想得太多,幹得太多,這才導致了內耗,令自己垮掉。”

精神內耗,多半是過強的道德感在作祟,別太有良心,人就不會那麼擰巴。

 

0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有這麼一句話:

沒有一種批評比自我批評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

就像書裡的蛤蟆先生,他本身就是一個勤奮、善良又熱心的人。

但無論碰上什麼,蛤蟆先生的第一個反應都是自責。

他每天努力工作,別人稍微有點不滿,他就一遍遍地罵自己是「廢物」;

他勇敢地與黃鼠狼決鬥,沒有一招制勝,他就在心裡將自己貶得一無是處;

還有獾暗算時,明明是對方心術不正,但他還是把錯全攬在自己身上。

就這樣,蛤蟆先生因為過度反思,而患上了嚴重的憂鬱症。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

 

工作中碰上問題,即使與自己無關,你總覺得抱歉,在心裡糾結很久;

在家忙裡忙外,一點事沒做好,心裡就七上八下,自責得要命;

與人交往,怕給人添麻煩,思來想去地就只顧著對方的感受。

你活得顧慮重重,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你太好太善良了。

太在意他人的感受,總想著多付出,對自己還總是不滿。

這些對自我的挑剔、不滿與苛責,才是你痛苦的根源。

有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剛參加工作時,她對同部門的一位王姐處處照顧。

她體諒王姐年紀大,就主動幫她工作、加班。

但王姐卻從不把她當一回事,還一有問題全推到她身上。

她本來想和這人翻臉,但一想到對方也不容易,就默默嚥下委屈。

那段日子,她心裡憋屈,內耗不斷,還不停地怪自己心軟沒原則。

但王姐卻每天沒心沒肺地工作生活。

惡人從不懺悔,好人總是反省。

太為別人考慮,總是怪罪自己,痛苦便無止無休。

別再用良心折磨自己,才能遠離內耗的漩渦。

 

02

賈平凹曾在文章中回憶,他年輕時有那麼一段日子,總是失眠。

一到夜裡,就躺在床上反覆琢磨。

琢磨世上的事,琢磨自己到底是不是個好人。

公社修水庫,他因為力氣小拉不動車子,掄不了大錘,就覺得自己奉獻不夠,欠缺犧牲精神;

他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小詩,很受歡迎,但轉而一想,這樣做好像襯得別人一無是處,自己做得有點過分;

 

看見老鄉飢腸轆轆,很想施以援手,但自己窮得叮噹響,幫不上什麼忙,心裡就很慚愧。

那個年代,沒有內耗這個詞,賈平凹就稱這種瞎想為「心理折磨」。

他說,「這種心理折磨令我寢食難安,嚴重影響第二天的勞動」。

而第二天沒有保質保量地完成勞動,他又開始新一輪的瞎琢磨。

所以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他過得很迷惘。

他怎麼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歷練,他終於想清楚了:

好人才規矩多。規矩一多,思慮就多,思慮多就成了心疾,而壞人是沒有羞恥的,所以心安理得。 」

明白這點後,他放下了過強的道德感,凡事盡力就好,不再對自己要求那麼高。

他說,自己是好人,也是壞人,是個壞好人。

人也只有當個壞好人,才不會被道德綁架。

過度追求完美,一味要求自己,結果就是多慮成疾,內耗不斷。

做個涼薄一點的人,反而能讓自己從內心的糾纏中解放出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