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平庸最快的方式:《學會思考》

2016年,三個頂尖名校的畢業生,開了一家思維訓練營,名為C計畫。
如今9年過去,訓練營已經是幾萬人的網路社區,還不乏社會知名學者。
記者周軼事君、清華哲學教授黃裕生、慈善家陳行甲、學者胡泳……都給了極高的評價。
陳行甲就說過,C計畫所倡導的思考力,是資訊爆炸時代,最重要的生存本領。
今年,「三劍客」-郭兆凡、藍方、葉明欣,將C計畫的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學會思考》。
在書裡,她們大膽揭露一個事實──眼下的時代,很多人活得非常盲目。
腦子像銹住一樣,被雜亂的訊息左右,還總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
就算勤勤懇懇地學習、賺錢、打拼,都很難令自己嶄露頭角。
若想擺脫這種「越努力越平庸」的困境,當務之急就是學會思考。
然而,這本書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思考指南,而是闡述了一種叫做「批判性思考」 的思考模式。
怎麼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怎麼甄別海量資訊?怎麼擺脫固有經驗?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領域…
關於這些問題,你都會在書裡找到答案。
週國平說:
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不在物質的貧富,社會方面的境遇。
是內在的素質和層次,把人分出了偉大與渺小,優秀與平庸。
你的思考有多深,你能想多遠,就能走多遠。
人生下半場, 拼的就是思考力。
1
不懂批判性思考的人
越努力越平庸
在職場,你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
領導讓你幫忙寫份資料,你辛苦忙碌一周,最後對方只看了一眼,就丟進垃圾桶。
這時候,你是不是特別委屈?
自己加班加點地干,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就算材料寫得不好,也不至於直接丟垃圾桶吧?
《學會思考》中,大牛就碰到了這種倒楣事。
單位來了個大領導,點名讓大牛寫策劃書。
為了給領導一個好印象,大牛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把這事做得很好。
他先是從網路上的海量資源找起,可一連找了好幾天,思路越找越亂;
接著,他又去請公司的幾個前輩支招,可前輩們的建議都特別陳舊。
他前前後忙了好幾個通宵,策劃書一個字都寫不出來,自己還累得差點病倒。
眼看交策劃的日子到了,大牛隻能更拼命加班,硬是湊出了幾萬字的內容。
然而等他交上去,領導稍一過目,就給了他一個大大的「差評」。
大牛當場傻眼了,完全不反思哪裡出了問題,只認為自己倒楣。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因為心情不爽做起事來更低效,最後徹底被公司邊緣化。
書裡說,大牛是典型的「費力不討好」的那種人。
蠻乾硬幹,做事不動腦子,出了問題也不反思。
就算能吃苦受累,但最終也會因價值感低而被淘汰。
然而,像大牛這樣的人,生活中卻是比比皆是。
看別人家的孩子報興趣班,有人也跟風,完全不考慮實際狀況,結果累壞一家人不說,孩子也沒多優秀;
聽說短片賺錢,直播很火,有人也盲目跟進,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見同事下海單幹,有人毫無資源背景,也動了辭職的心思,最後令自己陷入職場困境。
其實,咱們大部分人一點也不懶,就因為欠缺思考,最終是錢沒賺到,人也沒混出名堂。
只知悶著頭下苦力,結果就是作家週嶺所說的「被鎖死在低認知的牢籠中」。
不經思考的努力,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
沒有批判性的視角,人注定淪落為平庸之輩。
書裡有句話很紮心:
「巨大又撕裂的時代,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與判斷,是很難在這個世界立足的。”
人生是一場闖關遊戲,要帶著腦子向前拼,才能關關難過關過。
逼自己主動思考,人就能打破現有局面,實現自身的華麗蛻變。
2
人與人最大的鴻溝
就在思考力
為了幫大家擺脫「越努力越平庸」的困境,書中一再提及批判性思考。
所謂批判性思維,書裡的定義是:
“一種合乎理性的,反思型的思維方式,決定了我們信什麼和做什麼。”
更直觀地說,就是一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裡,有個很經典的案例。
在史丹佛大學的創業課上,教授蒂娜·齊莉格佈置了一項任務。
她將同學分成四組,並給每個小組5美元的啟動資金,要求所有人在接下來的一周內,賺到盡可能多的錢。
任務一下達,大夥都很興奮。
第一小組立刻去買彩票,打算賭一把;
第二小組準備做買賣,擺攤賣果汁或是零售日用品;
第三小組沒急著賺錢,而是先觀察了一下週邊環境,從中尋找商機。
例如,大學城餐廳週末排長隊,他們可以提供預訂和拿號服務,再收取服務費。
而第四小組的人,卻賣聲匿跡,根本見不到人。
幾天后,第三小組賺到的錢,遠遠超過前兩組。
他們很有自信地預測,這次任務中,自己絕對完勝。
然而,一週後結果公佈,最厲害的一群竟是第四組。
這一組默默無聞,卻悶聲賺了650美元。
更不可思議的是,她們這一組的5美元本錢竟然一分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