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感受不到快樂的人,可能不是憂鬱,不是悲觀,而是...

長期感受不到快樂的人,可能不是憂鬱,不是悲觀,而是...
value101 2025-04-11 檢舉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曾做過調查,研究顯示:

 

一般人腦海中每天會產生的念頭數量介於1.2萬至6萬個之間。

 

別不相信,我們一起做個實驗就能很好的驗證:

 

告訴自己60秒內甚麼都不要想,結果我們會發現腦子裡滿是念頭。

 

人生,本來就是由無數個念頭組成的生命磁場。

 

所有的起心動念中,往往夾雜著許多可怕的「毒念頭」。

 

若是任其侵擾,人生就會不知不覺進入低效模式,於無形中消耗自己的氣運。

 

例如:長期感受不到快樂、什麼都沒做就覺得很累、對工作生活打不起精神......

 

學會丟掉那些有毒的念頭,才是走出這種疲憊、麻木的開始。

 

 

心理治療師莫妮克湯普森曾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

 

來訪者傑克是個剛進場的新人。

 

他總覺得自己沒有團隊中的其他人聰明,好像始終沒有辦法讓老闆百分之百滿意。

 

傑克的這種念頭,逐漸影響到自己的正常工作。

 

於是,他開始遲到,逃避開會,以避免與老闆接觸。

 

常常一天下來,似乎沒做什麼事,卻覺得特別累。

 

他還擔心老闆會注意到自己,並因此解僱他。

 

當老闆發現傑克狀態不太好,就建議他休幾天假,好好照顧自己。

 

傑克卻認為,這是老闆在變相告訴自己:「要嘛振作起來,要嘛捲鋪蓋走人」。

 

結果,他感覺更糟了,每天活得戰戰兢兢,甚至根本無法專心工作。

 

湯普森教授指出傑克這種思維形成的可怕之處在於:

 

它構成了一個「念頭—情緒—行為」的循環,進而把人困在內耗裡出不來。

 

很明顯,長期陷在這個結構性鎖死的困境裡的人,已經中了思維的毒。

 

現實中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習慣負面解讀,以為世間種種都是跟自己作對;

 

容易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糾結,反覆盤算;

 

難以聚焦當下,總為還未到來的事物焦慮煩惱…

 

這樣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耗型人格」。

 

可以說,內耗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精神苦役。

 

容易內耗的人,常常會不自覺地跟隨自己的念頭上天入地。

 

而腦中持續不斷的負面想法,只會讓人身心俱疲,也飽受折磨。

 

商業作家史蒂夫·帕弗利納說:“人的許多痛苦,都是源於被根植於內心的有毒的念頭。”

 

當一個人帶著這種有毒的思維,沉浸在消極暗示裡,更容易觸發壞事發生,終將被這股負能量拖曳墜地。

 

說到底,命運的齒輪,早已藏在一個人的起心動念裡。

 

 

作家李一諾說:“主導我們人生的,正是我們內在的信念體系。”

 

此言非虛,一個人的核心信念,往往能解釋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事情。

 

《向上的奇蹟》一書中,作家馬歇爾提及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一位名叫鮑勃,是專辦離婚案件的律師。

 

職業使然,他每天不是聽憤怒的夫妻吵架,就是跟咄咄逼人的對手打交道。

 

他腦海裡總是冒出很多負面的念頭,逢人就唉嘆氣,抱怨自己入錯了行。

 

其實曾有業界專家建議他轉到其他法律領域,重新培養客戶。

 

但是鮑勃卻只是一味任由自己被這股負能量拉著走。

 

時間久了,他的工作表現越來越差,名聲也逐漸變得糟糕,客戶也越來越少。

 

另一個人是威爾,剛到雜誌社工作6個月,不幸趕上出版業沒落,慘遭解僱。

 

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威爾決定轉行當律師。

 

眾所周知,司法考試的難度極高,身邊的人都不看好他,威爾逐漸對自己生出懷疑和否定。

 

直到他看到「街頭哲學家」朱爾斯·埃文斯的一句話:

 

有些事取決於你,有些則不然,但唯一我們的信念,我們就是國王。

 

這句話點醒了威爾。

 

他很快就打起精神專心備考,心無旁騖地學習,用積極行動抵消那些無謂的念頭。

 

最終,威爾順利通過司法考試,如願成為了實習律師。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