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收起你的“窮大方”

正如作家週國平所說:
“分寸感是成熟的標誌,人際交往要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熱心要有度,分寸即智慧。
有時候,在別人的故事裡,做個清醒的旁觀者,比做一個糊塗的摻和者好。
收起“窮大方”,並非變得冷漠自私,而是歷經世事後的一種清醒與智慧。
消耗你的關係,別硬撐著維繫
很喜歡一句話:
“時間會篩選關係,而智慧在於主動告別那些讓你持續疲憊的人。”
生活中,總有幾個所謂的“朋友”,每次聯繫都只顧傾倒苦水、索要安慰,卻從不關心你的近況;
也總有一些親戚,平常鮮少往來,只在需要幫忙時才會想起你。
在這樣的關係裡,你會被迫長期扮演“情緒垃圾桶”或“工具人”,每次打交道後都感到身心俱疲。
費力維繫這種需要你不斷透支情感能量去「撐場面」的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窮大方」。
其實,這種「消耗型關係」更需要被檢視、精簡。
前幾年的熱門影集《歡樂頌》,相信不少人看過。
劇中,樊勝美的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嚴重。
從小便不被重視,工作後更是被兄長拖累,賺來的錢全填了家裡的窟窿。
面對親人的一味索取和不斷打壓,她被壓得喘不過氣,被原生家庭拖累到寸步難行,逐漸成為人們口中的「稻草女」。
何為「稻草女」?
即把個人幸福寄託在愛人身上,把婚姻當成救命稻草的女人。
明明有著姣好的面容和出眾的實力,卻親手將一副好牌打得稀爛——工作顛沛流離失所,愛情也分崩離析。
但就像作家小野說的:
「生活是自己的,不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裡,哪怕是你的父母、你的愛人,也要保留一定的屏蔽力,內心的平和穩定最重要。”
尤其人到中年,朋友更是貴在「質」而不在「量」。
精簡你的人際關係,就像整理你的衣櫃:
該丟的丟,該留的留,才能騰出空間,容納真正適當的。
遠離消耗你的人,靠近滋養你的人,停止在無益社交上的“窮大方”,才是給自己最好的情感松綁。
寫到最後
亦舒說:
「面子是一個人最難放下,又是最沒用的東西。當你越在意它,它就會越發沉重,越發讓你寸步難行。”
深以為然。
真正的“大方”,其根基在於內心的富足與清醒。
絕不是礙於情面、透支自我的勉強付出,而是源自於自身能量充沛、心甘情願且有選擇性的給予。
當你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有餘力、真心願意時,你的付出才更顯珍貴和力量。
反之,就是不停地在消耗自己。
生活是給自己體驗的,不是讓別人觀看的。
三分愛人,七分愛己。
把裡子過好,把麵子丟下,量力而行,懂得取捨,將有限的「好」留給值得的人和事,才會吸引好的關係,滋養人生。
願我們都能放下“面子”的枷鎖,戒掉消耗自我的“窮大方”,活出從容篤定、豐盈敞亮。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