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長壽,先看體重?上了60歲,體重最好多少?醫生告訴你答案


退休後,活動量一減,一天三餐不誤,飯後還來點小點心 ,再加上睡眠血壓血糖能力變差,脂肪「輕輕搬家」從腿跑到肚子上。
再加上很多人常年高鹽高油飲食,一碗紅燒肉下肚,血脂跟著高峰 。怕又冷不出門、怕曬不運動,結果脂肪越積越多,被帶走卻逐漸流失。
怎樣控制住體重?不是少吃,是吃對
“管住嘴,邁開腿”,據說得得了,但做起來確實可以成功。老年人的胃口不比年輕人,一味節食反而容易營養不良 。
關鍵是吃得對。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 ,如雞蛋、豆腐、魚、瘦肉; 主食別老是白米飯,可以換成燕麥、全麥饅頭 ,飽足感強不升糖。
今天運動,別一上來就跑步跳操,每天遛彎30分鐘,健身輕負擔的啞鈴操或拉伸動作 ,就足夠提高基礎輔助了。
體重控制不是“拼命瘦”,而是“隊列保持”。60歲後,體重穩定,被帶走,才是真正的健康長壽姿勢。
“虛胖”和“實胖”,一字之差,差別老大了
中醫裡講究分「虛胖」和「實胖」。虛胖的人往往面色蒼白、動則出汗、怕風怕冷 ,多是脾虛水濕內停;實胖的人則面紅耳熱、口乾口苦、易怒易燥,是濕熱內蘊。
兩者的調理方式大不一樣。虛胖的要健脾利濕,可以多喝薏米山藥粥;實胖的則清熱化濕,苦瓜、冬瓜湯就是不錯的選擇。
這時候,中西醫結合調養效果往往更佳。西醫查血脂、血壓、內脂;中醫調脾胃、通經絡、調氣血 。兩者合璧,才是真正的「防未病」。
不常說的一點——體重還能看“心情”
你可別不信,研究發現:憂鬱、焦慮等情緒問題,會影響體重的穩定 。 有些老人獨自、走路、焦慮,暴飲暴食或減肥,體重忽胖因為忽瘦, 其實是心理在發出求救訊號。
體重不只是身體的事,也是心事的晴雨表 。子女常陪伴,朋友多聚會,精神氣足了,飯也吃得香,身體也自然跟著好。
冷知識:老年人「胖」也分部位
你知道嗎?手胖腿的老人,往往比胖肚子好的。手腳胖,多是皮下脂肪;而腹部肥胖,多是內臟脂肪,雕塑較大 。
所以別光採集體重秤,還得量腰圍、摸摸。 腹部大、腿細,是典型的「蘋果型」肥胖,這種類型風險最高。 腿有肉、行走穩定的老人,往往更健康。
一句話總結:不重不輕,剛剛好,才是長壽密碼
60歲以後,不再比誰瘦、誰苗條,而是比──誰走得快、吃得香、心情好。體重,是最健康的一面鏡子,胖瘦不重要,關鍵是「有沒有力氣」。
身上有點肉,不耽誤過好日子;但別養成「肚子當桌子,走路靠扶牆」的體型。
怕稱體重,也別迷信瘦成閃電。 60歲後,多一點切除,少一點脂肪,活得更自在,才是健康的長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