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再好的關係,也會過期

李白:再好的關係,也會過期
value101 2023-04-26 檢舉

 

相伴同行是偶然,

漸行漸遠是常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有次談到李白時說:

李白是一個熱愛交友且豪爽闊達的人,凡他所到之處都是朋友。

有人曾統計,他的詩集中,有近一半是寫友情的。

而出現在他詩裡的朋友,總計達400餘人。

李白年輕時青衫仗劍,走到哪都是高朋滿座,知己遍天下。

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至交好友,不是淡了聯繫,就是相背而行,甚至反目成仇。

公元757年,李白遭到流放,一時間朋友們都對他避之不及。

在悲涼中,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管鮑久已死,何人繼其踪。”

自管仲鮑叔牙之後,世上再也沒有那般不離不棄的情誼了。

世事無常,人心叵測,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很多關係處著處著就斷了。

人與人之間,相伴同行是偶然,漸行漸遠是常態。

成年人的世界,再好的關係,也會過期。

 

1

再好的朋友

也會在路途中走散

李白自幼“好劍術,喜任俠”,最大的願望便是仗劍行俠。

公元719年,他來到四川梓州,遇到了俠士趙瑕。

兩人一見如故,他們白天喝酒比劍,夜裡抵足而眠,結為至交。

幾個月後,李白辭別趙瑕,離開四川,去遊歷天下。

誰也沒想到,這一別竟是二十多年。

兩人再次見面時,李白因得不到朝廷重用,在長安城裡鬱鬱寡歡。

而趙瑕,此時正好來到京城,成為宰相李林甫的幕僚,很快就出仕為官,在京城立命安身。

沒過多久,李白就因得罪宦官,被迫離開長安,再次踏上漫遊之路。

在山長水闊中,他與趙瑕,慢慢就斷了音信,彼此越走越遠。

 

作家劉同說:“最遙遠的距離是人還在,情還在,回去的路已不在。”

歲月變遷,不同的境遇,讓每個人的性情都會慢慢轉變。

再好的朋友,也會因為不同的人生選擇,最終與你失去交集,相背而行。

徐霞客年輕時,與同鄉人方子麒關係很好,兩人常一起讀書暢聊。

後來徐霞客迷上了地誌圖經,立下了研究地理的志向。

幾年後,他背上行囊,外出考察山川河流。

而方子麒則步入科場,最終考中進士,入朝為官。

徐霞客四十歲時,當時已是正四品官員的方子麒找到他,表示可以為他安排職務。

沒想到,徐霞客卻笑著拒絕了。

方子麒很難理解,只好嘆了口氣,搖著頭離去。

曾經交好的兩人,如今一個志在朝堂,一個志在山野。

一個接觸的是官場的迎來送往,一個接觸的卻是湖海山川。

彼此之間,再也沒有相同的話題。

兩人聯繫也越來越少,最終慢慢消失在彼此的世界裡。

 

有句話說得很對: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

 

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一旦進入森林,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很多關係的疏遠,不是誰做錯了什麼,而是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隨著時移事遷,不同的經歷與不同的追求,就會在彼此間豎起一道無形的牆。

面對人生的岔路,哪有那麼多殊途同歸,大都是分道揚鑣。

既然強求無果,不如認真道別,互不打擾,各自安好。

 

2

再深的友誼

也會敗給三觀不同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曾經的好朋友,沒有任何原因,感情就越來越淡了?

 

底下有個高讚回复: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相聚,也沒有無緣無故的離別。

 

你們會漸行漸遠,是因為你們都活成了彼此不理解的樣子。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隔膜,不是距離的遙遠,而是觀念的差異。

開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東魯,與山東名士孔巢父相識。

他倆與另外四位好友,結伴在竹溪隱居,世人稱之為“竹溪六逸”。

他們在此縱酒酣歌,吟詩作畫。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