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3遍《莊子》,我的精神內耗終於被治癒了
知命者不怨天,
知己者不怨人。
作者:洞見yebo
《莊子·漁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走在路上,無意間看到自己的影子與足跡,以為遇到了鬼怪。
他飛快地跑起來,不料跑得越快,留下的足印就越多,影子也追得越緊。
於是他更加拼命狂奔,直至筋疲力盡而死。
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內心的衝突。
就像故事中的人,對外界過於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激起了情緒上的波瀾。
最終在自我的糾纏與焦慮中,將自己徹底壓垮。
聞一多先生說:“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千百年來,莊子的智慧,不僅藏著為人處世的學問,更是內含修補心靈的良藥。
當你活得糾結痛苦的時候,不妨就讀一讀《莊子》。
1
不抱怨生活的苦
學會轉變心態
《莊子·達生篇》裡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名叫孫休的人,年紀很大,卻一事無成。
他在家鄉種地,每年收成都很差;外出謀求一官半職,又四處碰壁。
他整天憤憤不平,有次就向老師扁慶子訴苦:
“從來沒人質疑過我的德行與勇氣,我落到這步田地,只怪上天給我安排了不幸的命運。”
扁慶子聽完,搖了搖頭說:
“你身上完好無損,耳不聾,眼不瞎,腿不瘸。這就夠幸運了,怎麼還反倒埋怨老天呢?”
聽了這番話,孫休不再言語,灰溜溜地走了。
作家張德芬說,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生活中有很多像孫休這樣的人,遇到難處,總是喜歡找人訴苦。
殊不知,抱怨不僅於事無補,反而讓自己被負能量包圍,不斷消耗自身精力。
心理學家安傑盧說:
“如果你看不慣某些事物,那就改變它;如果無法改變它,那就改變你自己的態度。”
少點埋怨,多些反思與行動,才能脫離內耗的泥潭。
北宋慶曆二年,大才子曾鞏參加進士考試,沒想到落榜了。
當時一同落榜的很多人,紛紛發起牢騷。
有的指責考官過於嚴苛,有的抱怨自己太過倒霉。
曾鞏卻一言不發,反倒默默收拾起回鄉的行李。
臨行前,老師歐陽修將他召去,滿是遺憾地對他說:“真是太可惜了。”
沒想到曾鞏卻搖頭說:
“我沒考中,是因為還達不到要求,請老師放心,我會繼續用功,來年再考。”
面對落第,曾鞏並沒有抱怨指責,而是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
回到家鄉後,他一心撲在書上,潛心苦讀。
終於在嘉祐二年,曾鞏再度參加考試,以第四名的成績考中進士。
《淮南子》裡說,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面對人生的挫折和不幸,與其怨天尤人,不如改變自己,換個心態。
下雨自己打傘,跌倒獨自爬起。
遇事不避,向內歸因,才能將抱怨轉為動力,輕鬆跨過命運的刁難。
2
不在意他人眼光
過好自己的日子
《莊子》裡記載,在極北之地,有一隻鯤鵬。
它的脊背長幾千里,振翅起飛的時候,翅膀就像是掛在天邊的雲彩。
鯤鵬藉著旋風盤旋而上,向遙遠的南方飛去。
路過一片低空時,麻雀看見了它,譏笑說:
我一跳就飛起來,不過數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盤旋,這也是極好的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