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不是吃苦,能吃這四種苦的人,不會窮下去

窮不是吃苦,能吃這四種苦的人,不會窮下去
value101 2023-04-28 檢舉

 

吃有意義的苦,那裡藏著改變命運的能量。

 

稻盛和夫曾說: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可能理解得太膚淺。

窮,並不是吃苦。窮就是窮,吃苦不是忍受貧窮的能力。

吃苦容易被狹隘化理解,比如把一塊錢掰成兩半花是吃苦,在烈日寒冬下煎熬是吃苦。

但這樣的苦,是一種自我消耗。

真正的吃苦,應該是收穫,是重塑。

以下4種苦,能樂在其中,嚼盡其味,換來的將是命運的饋贈。

 

01

腦力的苦

之前看《思考,快與慢》,書裡有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小鎮上,住著一個愛好寫作的年輕人。

他每天筆耕不輟,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

但是他寫出來的小說卻總是滯銷。

他很苦惱,就去教堂問神父:請您告訴我,為什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但是作品卻沒有任何進步呢?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早上都在做些什麼?

他有點不解說:我在寫小說。

神父又問:那麼上午呢?

他答道:也在寫小說。

神父繼續問:下午呢?

 

聽到這話,年輕人有點不耐煩: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那你什麼時候在思考呢?

看著絲毫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兒的年輕人,神父耐心道:

“你所謂的勤奮,不過是重複且長時間的無盡忙碌,只要條件具備,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

 

難的是思考,沒有思考,你的小說就沒有靈魂;沒有思考,你的勤奮就沒有意義。”

一個囿於機械勞作而懶於思考的人,注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

《認知突圍》中,有一張“思考-收益 ”曲線。

 

一開始,一個人在思考上花費的時間,不會帶來明顯的收益,甚至在積累速度方面,慢於直接行動。

但隨著思考時間持續增加,他終將獲得蛻變式的成長。

人性都貪圖安逸,沒有誰喜歡給自己增設難關。

但吃夠了思考的苦,你的認知窠臼才會一次次被打破。

 

02

自律的苦

相聲大師侯寶林年少時,拜相聲藝人朱闊泉為師,靠說單口相聲養家糊口。

為了學習說相聲,他每天天不亮就跑去天壇回音壁溜嗓子,練“雲手”“起霸”等京劇表演程式。

白天他會固定跑到一些小場子去聽人家如何說的,回到屋子裡總會花一兩個小時去練習、去模仿。

後來即使小有所成,侯寶林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曲不離口,書不離手,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著。

一次,為了找到明代笑話書《謔浪》,他跑遍了北京城,終於在北京圖書館找到了這本書。

但這本書不外借也不出售,他便決定抄下來。

時值冬日,侯寶林頂著狂風,冒著大雪,用了整整18天時間,抄完了一部10萬字的書。

因為死磕技藝,侯寶林最終成為相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路雖遠,行必至。

也許堅持很難,卻能抵達山巔;放棄容易,卻永遠在山底徘徊。

有人曾問齊白石,畫畫秘訣是什麼?

他答道:“要每日作畫,不叫一日閒過。”

他曾在詩中形像地描述自己的畫畫日子。

鐵柵三間屋,筆如農器忙。

硯田牛未歇,落日照東廂。

齊白石“畫蝦幾十年始得其神”,跟他每天堅持花氣力、下苦功鑽研是分不開的。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