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value101 2024-04-06 檢舉

 

作者:洞見MK

聞一多曾說:

“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孔子曾經三訪老子,虛心問道。

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孔子推崇仁義禮智信,注重世俗規矩;老子講究道法自然,強調無為。

當兩個偉大的思想相遇,究竟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今天,晚君帶大家深入解析兩位哲人的4段對話。

讀懂了之後,相信你也能獲得指引,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處世之道。

1

第一次對話

 

孔子生活的年代,禮樂制度基本上崩塌。

他對此非常痛心,但也無法改變現狀。

後來聽說國都城內的史官老子博學,孔子便起身前往洛陽向老子問禮。

一見到老子,孔子便開始訴說他對當今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的不滿。

老子只是耐心地聆聽,笑而不語。

到了黃河邊時,他指著滾滾東流的河水,對著孔子說了一番話。

老子問:“為什麼不學水的德行呢?”

孔子反問:“水有何德?”

接著,老子就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觀點。

老子說,最上乘的善行應該像水一樣。

水看起來很柔弱,但它的韌性極強,上能入天,下能滲地,還能穿透堅石。

這叫做「強大」。

水看起來沒有固定的走向,實則依托地勢而流走,遇障礙它能迂迴,有決口它就奔流。

這叫做「變通」。

如果沒有水,萬物將無法存活,但它卻不爭不搶,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不顯露自己的鋒芒。

這叫做「謙卑」。

正因為這些特質,水才能在自然界不斷循環,成為永遠的大地之源。

老子的這段話,是在提醒年輕的孔子,要像水一樣,收斂自己的張揚與浮躁。

孔子聽後頓悟,連連稱讚。

《論語》裡講:“君子不器。”

意思是說,君子不應當局限於一種特定的視角,而應具備廣泛的能力和胸襟。

很多人在初入社會時,難免年輕氣盛。

看到某些不良的風氣,就想「整頓」一番。

但如果你能力不足,卻又衝動莽撞,只會讓自己處處碰壁,陷入擰巴內耗之中。

這時候,就需要學習水的品德。

耐住性子,默默沉澱,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與能力。

當你的視野開闊了,實力強大了,自然能用實際的行動,解決眼前遇到的問題。

2

第二次對話

 

孔子與老子論禮數日後,收穫良多。

離開之際,他向老子鄭重辭行,此時,老子又對他進行了一番勸誡。

老子說:

「在現今社會上,聰明善辯的人最容易丟了性命,因為他總是指出別人的過錯。

所以,為人還是要謙卑一點。

身為晚輩,就不要把自己姿態放得太高;身為下屬,就不要在上級面前顯擺自己的高明。 」

老子這幾句話,說透了為人處世之道。

審時度勢,明哲保身,在任何時代都是必不可缺的能力。

司馬懿少有謀略,學識過人,蟄伏七年,才被曹操徵召為謀士。

但即便入了相府,他也不急於表現自己。

他從不主動出謀獻策,搶在人前出風頭,而是躲在暗處觀望局勢。

在得知自己被曹操提防後,他表現得更乖。

整天老實地做自己本分內的事情,從不妄評妄議,這才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後來,曹丕即位後,司馬懿依舊謹言慎行。

正是這份先隱後等的藏巧之能,讓司馬懿的仕途越來越順,從一介儒生一步步走到位極人臣。

而身為同僚的楊修,則沒這麼好運。

他雖然也有些真本事,卻恃才傲物,不懂得收斂自己。

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的關鍵一戰中,他大膽揣測主公會撤退,就提前收拾好了行李。

這一舉,引起了整個軍隊的騷動。

曹操大怒,得知此事後便殺了楊修。

司馬懿和楊修,同為謀士,卻有著完全相反的結局,究其原因就在於兩人心性不同。

《鬼穀子》有言:“聖人之道,在隱與匿。”

一個人不管有多出眾,一旦在人前賣弄了,就一文不值了。

因為張揚狂妄,只會露出自己的底牌,招來禍端。

真正強大的人,其實都如成熟的稻穗,彎得下腰低得下頭。

為人處事,要時時警惕。

謙虛低調,不張揚,不炫耀,人生才能平穩順遂。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