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老子和孔子的4段對話,讀懂一段,受用終生
value101 2024-04-06 檢舉

 

3

第三次對話

 

兩人第三次對話,發生在老子辭官回到家鄉後。

這次會見,孔子已經步入中年,但他的仁政理想還未實現,不禁對人生產生了迷茫。

於是,他又來請教老子。

孔子感嘆道:“所有的東西就像河水一樣啊,不知不覺就流逝了。我的人生,又該走向何處呢?”

老子回他道:

「天地萬物,都是自然的產物,都遵循興衰變化的規律,人也不會例外。

這有什麼好傷感的呢?

或生或死,或榮或枯,都是自然的結果,當你接納了這個事實,內心就不會恐懼慌亂。

但如果你追逐功名,就會為功名所累,那這一生對你來說,不過是束縛自我的囚籠罷了。 」

聽過這樣一句話,你在乎什麼,就會被什麼困住。你越想控制什麼,就越會被什麼控制。

我不禁想到秦相李斯的故事。

 

為了爬上高位,李斯不擇手段,做了很多違背良心的事。

先是構陷同學韓非,殺了潛在對手;

後又竄改詔書,騙殺太子扶蘇;

為了保住官位,他也曲意奉承胡亥,加速了秦國滅亡。

李斯這一生為權為財,費盡心力,整日惶惶。

直到被當街腰斬前,他腦中忽然閃回了年輕時和兒子一同捕獵的場景。

到了這時,他終於明白:

財富名位都是過眼雲煙,那些藏在平凡裡的瑣碎幸福,才是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人這一生面臨無數的選擇。

有捨必然有得,有得必然有失。

很多人一路走來,選擇的都是慾望,權力,或是財位,以為這些是無上榮耀。

可是到頭來才發現,在追名逐利的過程中,失去的東西遠勝於所得。

反而丟掉了自己的尊嚴和良心,讓自己變得自私又偏執。

人生短暫,行之珍惜。

認真過好每個朝朝暮暮,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和在乎的人在一起,做喜歡的事情,便不枉此生。

 

4

第四次對話

 

孔子與老子兩人最後一次會面,發生在很多年後。

此時孔子已聞名於世,老子已隱居。

孔子研究了大半輩子的古代經典,還是沒能領悟「道」的真諦。

於是便求教老子,何謂天道。

老子告訴他:“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捨棄萬物的不同,而看到萬物共通之處。”

孔子問:“觀察到相同之處又怎麼樣呢?”

老子回:「從同質的一面去看,物我、是非、生死、晝夜、福禍……都沒什麼差別。

所有東西分不出一個高低貴賤,你就不會因為得到什麼而高興,也不會因為失去什麼而沮喪。

這時候,人的心中就會如同古井一般,不起波瀾,自得其樂。 」

孔子依舊不解,萬事萬物各有其質,怎麼看成是一樣的東西呢?

老子回覆道,用眼看當然完全不同,但如果你試著用心去看呢?

關於老子的觀點,《莊子·達生》中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書中記載:“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惛。”

人在賭博時,如果用磚瓦等便宜的東西作為賭注,心裡很輕鬆,因此常能巧中。

而以腰上的佩飾為賭,就會患得失,怕自己輸掉。

當以黃金為賭注的時候,因金價昂貴,得失心已經被抬到最高處了。

心中便慌亂無主,屢屢出現昏招,甚至有可能輸得一敗塗地。

可見,所謂的榮辱輸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心態。

你把東西分出三六九等,就會因為得不到最好的而懊惱;

你把境遇歸為或福或禍,就會因為不如願,而陷入怨恨。

有一句話說得好:“心在平處,生命的品質才在高處。”

或成或敗,皆是人生常態。

別奢求完滿,別懼怕失去。

以平常心對無常事,就算外界風浪再大,你也能在歲月的長河裡,閒庭信步,慢看生活的雲卷雲舒。

 

《舊唐書》有言:“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身為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兩顆璀璨明星,老子、孔子的思想不僅是中國哲學的瑰寶,也是人類智慧的燈塔。

跨越千年,我們仍能從中獲得啟蒙和指引。

只有像他們那樣,時時反省,常常沉思。

在困境中尋找機會,在挫折中增進智慧。

我們才能不斷破局成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點個讚吧 ,與朋友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