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愛

孩子是不會改變的,除非他感覺到被愛
value101 2024-04-22 檢舉

 

改變,是需要力量的。

促使一個孩子做出改變的推力,離不開父母的愛與接納。

作者| 楓子

“咱們倆一起跳樓吧!”

這是大連一位媽媽在失望之中,對著13歲兒子說的話。

她的兒子即將小升初,學習卻一點都不在狀態,不催不學習,故意漏寫作業,還常抄答案。

另外,兒子還特別不服管,不僅叛逆任性,還愛說謊、頂嘴,脾氣暴躁。

為了教育兒子,媽媽嘗試了很多方法:打罵、威脅、發脾氣、講道理、帶孩子體驗撿垃圾…

但兒子就是軟硬不吃,油鹽不進,越管越犢。

 

最後媽媽沒有真跳樓,但她始終想不明白,自己明明是為了兒子好,兒子為何卻不領情,沒有半點改變?

想起後台也有很多媽媽留言,說自己費心費力,​​卻依然無法教育好孩子,親子間有時連溝通都難。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綿陽兒童醫院的一位主任,在接診了上千個「問題」孩子後,發現:

孩子有問題,往往是因為內在的渴望沒有被聆聽、被看見。

他曾接診過這樣一個案例。

父母自述,14歲兒子遊戲成癮,不只上課睡覺,不寫作業,還多次逃課泡吧,熬夜玩遊戲。

無奈之下,父母只能狠心斷網、沒收手機、停掉零用錢。

沒想到,兒子就像一頭瘋的小獅子,把家裡的電腦、電視全砸了。

現在,親子關係降到了冰點,兒子也好幾天沒去學校了。

但當主任和男孩單獨溝通時,卻聽到了另一個版本。

自從升上國中後,男孩學業壓力大,晚上常失眠,和新同學的相處中也多有矛盾。

他想過跟父母溝通,但父母要嘛上來就問成績,要嘛就是不停地說教與指責。

在一次次求助無門後,他在心裡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父母在意的只是成績,愛的也只是能為父母爭光的他。

慢慢地,他做什麼事都覺得沒意思,只有在打遊戲的時候,才能找回一些快樂和成就感。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考特曾說,孩子的問題行為,通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是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某些感受。

孩子不服管,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父母看不見陷於困頓中的孩子。

山東有個男孩,12歲不到,就不肯學了。

明明家裡不缺他吃穿,他卻多次偷偷跑到車站行竊。

父親在上海工作,在上海偷竊。父親到南京工作,他也跑南京偷竊。

第一次被抓時,父親恨鐵不成鋼,狠狠地把他教育了一頓。

可沒多久,男孩又因偷竊被抓。

當時,不管父親如何打罵,孩子就是一聲不吭,反而轉頭就對警察和盤托出:

“我在這個車站一共偷了3000元,按照法律規定,我不能判刑,但是我可以被少管所管教兩年。”

 

不辯解,不求輕罰,反而一心想進少管所,為什麼?

原來,父親在男孩一歲時就外出打工,常年只寄錢,不回家。

男孩不懂,為什麼別的孩子都有父親陪著,自己卻連見父親一面都是奢侈。

他選擇偷竊,不過是向父親訴說不滿。

他自暴自棄,也不過是因為感受不到愛,不知如何排解心中的憤懣。

就像有句話說的:孩子「壞毛病」的背後,都是「匱乏愛」的吶喊。

孩子的外在表現,都是內在世界的投射。

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當問題去解決,而是要透過行為,看見孩子內心的呼喚。

 

心理學家黃仕明曾說,孩子深愛著父母,也想聽從父母的教導,給予父母權威,但他們只有感受到愛的連結,被尊重,被看見的時候,才會願意聽從父母的引導。

一個孩子,只有真正被看見,感受到愛,他才會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被評為華人家庭教育十大公益人物之一的賈容韜,也曾在教育兒子時感到無比挫敗。

當時,他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上高二的兒子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遊戲成癮、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群架、兩度被學校勸退。

他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兒子不但不聽管,反而把他視作仇人。

不得已,他開始反思自己,學習家庭教育,並嘗試做出三個改變:給理解,表關心,多同理。

兒子考砸了,他不再抱怨,而是將心比心地說:

「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現在才知道一個高中生多麼不容易。

每天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要對付大大小小的考試,還要遭遇老師的白眼和父母的誤解。

說實話,要讓爸爸去考,還考不了這麼多分呢,爸爸以前總是不理解你,真是太不應該了。 」

兒子騎腳踏車撞了一個小孩,花了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藥費,他也沒有上來就指責,而是先安慰兒子:

“我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其實你不必太責怪自己,誰能不犯一點兒錯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誰會無端給家裡添麻煩呢?”

然後,他還主動幫兒子修好了腳踏車。

甚至,兒子偷跑到網咖上網,徹夜不歸,他也沒有大發脾氣,而是說出自己的擔心:

「爸爸不反對你玩遊戲,只擔心你的安全。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