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的關係,都有點“冷淡”

舒適的關係,都有點“冷淡”
value101 2024-05-13 檢舉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聊天。

 

她說自己雖然能夠拒絕別人,但一直找理由也挺累的。

 

比如,隨口說去接一位朋友下班,朋友高興壞了。

 

她本來只是說說,這下感覺自己必須得去接她了。

 

結果一查交通:去一趟地鐵一小時。

 

她心裡打起退堂鼓。

 

硬著頭皮去吧,下班高峰期擠地鐵,太折騰;

 

明明是“地鐵太遠”,嘴上卻還要硬找理由“不湊巧了,家裡有事要回一趟”。

 

說迎合別人,倒也不是;

 

不迎合別人,倒也不算。

 

就彷佛,卡在做自己和迎合別人之間。

 

跟朋友聊完,我發現,這種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準確地形容:

 

我們缺少真實表達自己的能力。

 

今天就想藉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真實的表達”對每個人有多重要。

 

01

多點

真實,少點內耗

 

我有一位朋友,做了一場手術之後,好像變了個人一樣。

 

她說,麻醉醒來讓她有“死了一次”的感覺,真的感受到自己的可貴,出院後,她就決定要更好的照顧自己。

 

比如,好友約出去玩,她不想去。

 

以前會找藉口說“忙”、“加班”、“有事”;

 

現在她會直接說:“我不想去,要在家追完這個美劇。”

 

相比找理由,她覺得直接的表達輕鬆多了。

 

“當一段關係不需要我去修飾自己,我會更放鬆,更舒服。”


“我很愛現在的人際關係,真實、輕鬆、沒負擔。”

 

從小,父母、老師就教我們:為人處世要客氣禮貌,多照顧別人的感受。

 

但其實,真實表達自己的意圖,更容易產生積極的關係、更好的體驗。

 

哪怕是在一些比較容易產生尷尬的情況下,坦然表態也是有好處的。

 

第一,可以幫助我們真正覺察自己的感受,避免社交面具帶來的表裡不一、糾結內耗。

 

“找藉口”雖然可以避免尷尬,但也會讓人感到困惑:我在這段關係裡好像故意扮演著什麼,但我不清楚到底是什麼。

 

研究者將這種渾渾噩噩的狀態,稱為“不真實地存在”:日常生活運作,無法基於真實的自我核心展開。

 

所謂真實的自我核心,就是我們給出的“我是誰”的答案。

 

而研究發現:

 

一個人的言行表露,反應出“真實自我核心”的程度越高,自我認同越高,越有自信和價值感。

 

第二,真實地表達自己,不但能幫助我們搞清楚“我是誰”,也能幫助別人進一步了解“TA是誰”。

 

比如,當你放棄找理由,坦然表達“我不想去”,你也傳遞出一個信號:我有很強的動力去表露自己。

 

這份真實的表露是有力量的,能夠讓感受到力量的另一方,也蠢蠢欲動,也想用自己真實的一面來回應你。

 

比如,下面這種對話:

 

“週末要不要出來玩?”

“不去。想在家追劇。”

“我其實也不是很想出來,就是覺得我們很久沒見了。”

“那我想聚的時候跟你說?”

“行啊,到時候再看吧。”

 

感受到了嗎?

 

社交面具一旦摘下來,對話也變得流暢、輕鬆、真實了。

 

02

 

為什麼

我們無法真實?

 

可能你覺得奇怪:為什麼我沒法真實表達自己,總覺得這樣會引發尷尬?

 

其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搖擺在兩種極端情況裡:

 

要么,過度照顧別人,總想“幾碗水端平”;


要么,過度照顧自己,得到一個“自我為中心”的差評。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