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答案很札心,父母都看看

為什麼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答案很札心,父母都看看
value101 2024-12-13 檢舉

喬夕辰被仲介騙租,真正的房東上門要她搬走。

爸爸看到她的朋友圈說在找房子,打電話問她是不是出什麼事情了。

她卻騙父母說,那是她替別人找房子,她好著。

劇中的角色也是千萬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的縮影。

每個出門在外的年輕人都學會了粉飾太平,學會了對家人報喜不報憂,經常用一句「我很好」來寬慰父母。

最近,我的生活也發生了變故,遇到公司裁員,陷入求職煎熬。

在最無助的時候,也想過打電話和遠方的父母傾訴一下,可是每次撥通視訊電話,看著鬢發斑白,蒼蒼老矣的父母,還是不忍訴苦。

反而,笑著跟他們說,一切都好,切勿擔心。

想起網路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越說越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越談越崩。”

很多時候我們跟父母的相處模式就是這樣,分享幸福,可以讓幸福加倍。

但痛苦不是,痛苦只要父母聽到,對子女來說就是雙倍的痛苦。

生活中的苦不會因為你的傾訴而變得簡單,傳遞的焦慮跟失落卻是雙份的。

因為都在乎對方,想幫卻幫不上忙的失落感遠比痛苦本身更難受。

既然多說無益,不如避而不談,彼此的心理負擔都能少一點。

小時候,磕了碰了,都會哭著向爸媽尋求安慰;長大後,再苦再難,都咬牙堅持,煩惱說給朋友聽,安穩留給父母雙親。

 

來源:視覺中國

 

良性溝通是維繫親情的橋樑

很多時候,在孩子報喜不報憂的時候,父母也瞞著孩子,變得越來越「懂事」:摔倒了自己在家默默養傷,生病了瞞著孩子住院…

他們盡量不麻煩孩子,但當孩子從別人口中得知真實狀況後,往往會更加自責和愧疚。

孩子和父母都在用自以為對的方式保護對方,各自扛下生活的重擔,留給對方的只有表面的笑臉。

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語言就是一架展延機,永遠拉長感情。”

有些沉默,看似不想打擾,實際上是感情的冷卻。生而為人,我們需要被理解,被關愛。

而真正愛你的人更願意看到你傾訴煩惱之後快活的樣子,而不是一個人默默承受所有。

既然家是港灣,那我們就應該試著敞開心扉,改變和父母的相處方式。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溝通如同一門藝術,是最不可迴避的協調感情的橋樑。

所以別讓你的感情死於沉默,親情最需要彼此信任,良性溝通,彼此支撐。

1.降低期待,給足安全感

兒孫自有兒孫福,做有鬆弛感的父母,養育有幸福感的孩子。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創造一個溫馨輕鬆的成長環境,不做過高的期待與要求。

樹有樹的長法,花有花的花期,兒女有兒女的生命軌跡。

父母不必揠苗助長,也不必過度擔憂,只要提供成長所需的土壤,降低期待,或許他們會給你更大的驚喜。

如果你的催促和嘮叨,只會讓孩子敬而遠之,不如多些理解和認同。

瑣事不爭吵,遇事不埋怨,有事一起扛,給足孩子安全感,讓他們主動敞開心胸。

2.包容理解,嘗試非暴力溝通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會好好說話,內心關心彼此,說出口的話卻總是讓人寒心。

詞不達意的表達,往往會對親情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讓親情之愛變成一生難以治癒的傷痛。

 

來源:視覺中國

不義富多擾,家和貧也足。

即便是最親近的人,也要合理發洩負面情緒,多點包容理解,少點語言暴力。

家人之間最好的相處,不翻舊賬,好好說話,才能親密無間。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每個家庭的相處方式千差萬別,但父母子女之間的感情是相同的。

互相報喜不報憂的出發點是好的,用善意、溫暖守護對方,以愛的名義營造其樂融融的假象,轉過身後各自孤獨地舔舐傷口、處理難題。

但更希望,家人之間能好好溝通,抱團取暖,報喜也報憂,喜樂能同擔。

願我們都能找到幸福的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