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的方式裡,藏著父母的層次
懶惰的父母,給予的愛,是恐嚇。
浙江台州,一個爸爸因為兒子作業沒完成,竟在深夜把兒子帶到太公墳前罰站。
不僅如此,他還拿走了兒子鞋子,刻意堵在下山路上,不讓兒子下山。
起初,兒子還老實站著反省,可就在爸爸接個電話的功夫,兒子就不見了。
這時候爸爸才開始擔心,兒子掉進山坑或迷路了,於是馬上報了警。
所幸在警察的幫助下,兒子被平安找到了。但找到時,兒子卻因為過度害怕,一度哭得全身顫抖。
孩子的成長天生需要大人的教育和引導。在教育過程中,家長要時時考慮孩子的思考程度和接受度。
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嚇唬教育孩子,說到底是父母的一種偷懶行為:
懶得跟孩子講道理,懶得與孩子周旋,懶得消耗耐心慢慢引導孩子。
而因恐嚇變乖的孩子,也不是真的懂事,而是害怕了、沉默了、妥協了。
心理學上,就曾有一個關於恐嚇對幼兒影響的實驗:
心理學家華生先是讓一個九個月寶寶小艾伯特喜歡上毛茸茸的小動物。
兩個月後,每當小艾伯特想伸手摸小動物時,華生就會敲擊鐵棒,製造出巨大聲響,把小艾伯特嚇得劇烈抽搐,哇哇大哭。
一週以後,小艾伯特只要一看到小動物,就控制不住地尖叫。
實驗的最後,小艾伯特更是對一切帶毛的東西,甚至是聖誕老人、鬍鬚,都恐懼不已。
心理治療專家彼得萊文曾說:傷痛和恐懼是一對孿生姊妹,是人類生命中兩個主要的殺手。
當父母懶於教導孩子,只想省時省力,利用孩子的恐懼心理恐嚇孩子以達到教育目的,父母確實可以贏了孩子。
但被嚇輸的孩子,卻一生都有心理陰影。
04
強大的父母,給予的愛,是成全。
2021年,奧運冠軍江旻憓獲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在致詞時她說:
“我從小志願是做個乖女,因為父母犧牲很多去成全我的夢想,但我仍令他們失望了三大次。”
第一次,是她「違背」母命,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擊劍而非芭蕾;
第二次,是遵從內心,選擇成為職業運動員,非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踏實生活;
第三次,是膝蓋嚴重受傷後,沒有聽父母話選擇退役,而是堅持參加東京奧運。
雖然江旻憓頻頻“叛逆”,但她有一對強大的父母,給她探索和試錯的空間,給她最大的尊重和自由,去成全她。
所以江旻憓在奪冠后,曾特別感激地說:
「日日都感謝父母,今日再多講一次,很多謝他們。雖然他們不想我做運動員,但是一直都讓我做運動員。”
因為父母強大的後盾,大大增強了她的信心和勇氣,讓她的抗壓性特別強。
就像這次她徵戰巴黎奧運會,賽前因為右腳膝頭十字韌帶的舊患復發,這讓她有點懷疑自己的能力,但她還是很快就調節好心態、消化了負面的情緒。
比賽時,更是在開局1-7落後的不利局面下,最終透過加時賽一劍決勝,以13-12完成超級逆轉,贏得了冠軍。
《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木匠式的父母,是奔著『塑造一個成品』去養孩子的,孩子被修剪到傷筋動骨,還不見得能讓你滿意。
而園丁式父母,是負責一個開放、穩定、充滿愛的空間,讓任何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發展。 」
強大的父母,往往是園丁式父母。
他們關注的,從來不是孩子的優秀與否,而是孩子能否成為最好的自己。
他們尊重孩子的選擇,成全孩子的人生,讓孩子因為自由而更自律,因為愛而更投入,從而把人生這條路越走越寬闊。
05
高爾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
為人父母,我們都想為孩子好,但如何避免把這種愛變成對孩子的傷害,則是每位父母都要修練的重要課題。
願父母都能明白:愛不是枷鎖,也不是犧牲,更不是恐嚇,而是祝福與成全。
也願孩子們都能在一個安全、溫暖、充滿愛的家庭中,向陽而生、茁壯成長,一生都充滿無限希望與光明。
點個讚吧 ,與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