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好的狀態,是賣聲匿跡
看過一則當年明月的訪問。
他說,從小到大,他都是習慣一個人獨來獨往。
大學時別人忙著戀愛娛樂,他就獨自待在圖書館看書;
上班後別人邀他去聚餐唱K,他也一律擺擺手拒絕,下了班就回家寫作。
他生活中基本上沒什麼朋友,好像在人群中銷聲匿跡了。
跟他做過同學或同事的人,也都說基本上找不到他這個人。
在他眼裡,最好的人生狀態,不是躋身人群,受萬人追捧。
而是銷聲匿跡,在人跡罕至的角落裡傾聽內心的聲音,將孤獨化作生命中最好的禮物。
誠然如週國平所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越是精神富足的人,越是會尋求一種寧靜簡單的生活。
1
遠離塵囂找自己
餘華曾在《在細雨中呼喊》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
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以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種表面的朋友。
曾幾何時,我們也曾為了逃避孤獨,違背自己的內心,去迎合人群。
但一旦狂歡的人群散去,我們心底只會感到越發冷清。
畫家陳之佛40歲以前,雖然喜歡畫畫,卻大多時間都在忙著交際。
他頻繁出入於各種社交場所,以呼朋引伴、推杯換盞為樂。
直到一次意外,他不得不長期住院,回到一個人的圈子。
他感到無比孤獨,可前來探望他的朋友卻寥寥無幾。
無處消遣之際,他重新拿起畫筆畫畫,畫著畫著,他那一顆躁動不安的心也安靜了下來。
他才發現,遠離喧囂,獨自畫畫的日子是多麼愜意、美好。
多年後,陳之佛成為國內知名的畫家,前來拜訪的賓客絡繹不絕。
但大部分時間,他仍喜歡一個人在家練畫,享受畫面在紙上緩緩展開的過程。
陳之佛後來曾感慨道:
「以前跟朋友在一起時,我常常開懷大笑。
但直到我的畫作獲獎那一刻,我才發現自己可以笑得那麼由衷。 」
回看生活中,很多人也總以呼朋引伴、以熱鬧為榮,總覺得孤獨可。
然而即便融入無盡的喧嘩,也只會讓人迷失自我。
更何況,那些看似遠離塵囂的獨處,其實不是我們所以為的孤寂、彷。
它其實也隱藏著許多生活的樂趣。
所謂,獨處亦有清歡事,未必人生盡相知。
大膽地遠離喧囂,回到一個人生活的空間,我們既能尋回生活的樂趣與清歡,也能透過它,找回自我。
2
在獨處的光陰中沉澱自己
浮躁,是這個時代的集體病症。
越是身處在人群中,我們的內心就越是渾濁,心中的那份寧靜也與自己漸行漸遠。
就像作家馬德所說:
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如果說人生本是一杯混濁的水,那你要做的,就是靜下來慢慢沉澱自己。
當你內心穩定了,你才能遠離浮躁,把苦悶的日子過得豐盈,把懵懂的自己活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