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要遠離多巴胺,靠近內啡肽

中年以後,要遠離多巴胺,靠近內啡肽
value101 2025-02-11 檢舉

大多數的人,可能都曾問過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我究竟想要什麼?我想擁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答案各色各異,但幾乎都可以歸類為「想要獲得幸福感」。

雖然幸福二字有些抽象籠統,每個人對它的理解和定義也各有千秋,但歸根究底,幸福是一種感受,也就與我們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息息相關。

根據研究,大腦中與快樂相關的化學物質有四種,而多巴胺、內啡肽則是其中之二。

雖然兩者都能帶來愉悅感,但兩種愉悅都不見得都是幸福。

有句話說:年少只識多巴胺,中年漸懂腦內啡。

多巴胺能帶來一時的快樂與滿足,也有可能與朝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背道而馳。

相較於多巴胺,內啡肽式快樂更與幸福感接近。

 

清醒追求,造就良性循環

一位網友曾頗為唏噓地分享了他朋友的故事。

他朋友有過硬的技術功底,憑實力考入名校就讀,在校期間各類獎項拿到手軟,畢業後被一家待遇和規模都相當靠前的公司錄用。

在網友眼中,照這樣發展下去,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多年過去,偶然一次閒聊才發現,他朋友已經失業了五六年,每天就是宅家刷手機、看短視頻,沒錢了就刷花唄。

前後巨大反差,讓網友驚詬不已的同時也倍感惋惜,他想著能幫一把是一把。

在表達可為朋友找一個同公司崗位後,沒想到朋友擺擺手拒絕了:“五六年失業的日子過慣了,現在我什麼也不想幹,也乾不了了。”

「那次被公司開除後,我消沉過一段時間。但記得當時,我明明還有很多想做的事,也試圖讓自己忙起來。”

「但沒有了約束,我就徹底放飛擺爛了,天天躺在家刷視頻,越閒越懶,越懶越廢,日子是能拖一天是一天。”

“幾年過去了,現在我已經不記得當初想要做的事,也不知道我自己能幹什麼了。”

其實,閒沒有問題,但有的閒是任由自身沉迷低級快感的不清醒,是對自己人生的不負責。

 

來源:視覺中國

在現今被多巴胺快感轟炸的世界中,大量高多巴胺刺激隨處可見。

如果長期被「即時享樂」的多巴胺式快感裹挾,那麼給的刺激越多,需要的「劑量」就越大,直到身心俱疲,也依舊無法得到滿足。

都說人生是曠野,但偏離正道而不自知,終究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能讓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的,不是「快樂陷阱」多巴胺,而是「快樂源泉」內啡肽。

不同於多巴胺的推崇即時享樂的“暗黑因子”,內啡肽有“先痛苦再享受”的補償機制,在感受到痛苦和壓力時,會分泌幸福感。

在經歷且熬過充實的、有利的、具體的痛苦後,內啡肽讓我們感受到的滿足感與成就感,遠比多巴胺帶來的短暫快感,要高級、持久得多。

兩種快樂,兩種循環,兩種人生。

一個是即時滿足,一不留神,便會無意識陷入沉迷上癮的負循環,長此以往,失去深度思考能力,陷於困境。

一個是延遲滿足,需要清醒的、主動的選擇,不逃避困難但正確的事,長此以往進入正向循環,在「痛苦」中感受自我成長的充實,自我重塑,感受當下的幸福。

 

幸福的本質,是擁有管理痛苦的能力

羅翔老師曾與網友互動:

“你是喜歡看言情小說,聽爆笑段子,還是喜歡讀莎士比亞?”

又問:“如果選一個留給孩子呢?”

幾乎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將小說段子的選項留給自己,將讀莎士比亞的選項留給孩子。

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