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復工建議:在單位,悶聲做個狠人

快樂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
假期眨眼而過,這兩天有很多人已經陸陸續續回到工作崗位。
身在職場,難免會碰上一些糟心事。
復工後,我們要靠什麼才能躲過明槍暗箭,為自己開個好頭呢?
作家馮唐說:
「只能靠訓練有素的自己,成為強者的第一步,就是學會不糾纏,悶聲做個狠角色。」
新年復工第一天,不如悶聲幹大事,做個狠人。
1
著名職場規劃師劉潤,分析過職場現況。
他說,從普通職員到被提拔到管理階層,有個時段。
這個時段裡,我們要做的,不是積極表現,去啃硬骨頭或跟對手死磕。
而是先穩住自己,好好工作,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暗練本事。
因為沒有足夠的沉澱,人在職場就沒有根基,如果再急著表現,就很容易栽跟頭。
自媒體人@linya ,講過一個故事。
她表妹是海歸碩士,是個很有創意和拼勁的人。
但剛參加工作那會,她因為鋒芒太盛吃了不少虧。
為了一個方案,她和同事爭得面紅耳赤,甚至駁回領導的提議;
為了拓展人脈,不管誰的客戶她都去爭取,傷害同事績效下滑。
公司群組裡發的任務,她第一個回應,團建表演節目,她也當仁不讓。
她把自己打造為“全能王”,迫不及待地展現自己的各項能力。
漸漸地,同事們一個個對她心生厭惡,甚至有人私下聯合起來整她。
不是「忘了」通知她開會,就是「不小心」給了她錯誤的數據。
而領導明知她被針對後,不但不幫她,還指責她人緣差。
那段日子,她工作上越乾越難,不出半年,就灰溜溜地辭職了。
博主說:
“人在職場如果鋒芒太過,不等老闆發現你是金子,身邊的人就已經把你踩在泥裡了。”
木秀於林風必摧,行高於人眾必非。
凡事太過外露,必然招致災禍。
尤其在單位裡,更要懂得藏好自己。
很多努力不必做到明處,很多本事也不急著表現。
先蟄伏下來,對自己的處境、職位、行業,做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再踏實一點,放低自己,多學技能多積存經驗,在為人處世上多歷練。
職場這條路,不是看誰跑在最前頭,而是看誰有足夠的後勁跑到最後。
越是想要急於求成,越容易前功盡棄。
不如好好沉澱下來,悶聲打磨自己。
等你本事學夠了,機會就會自動找上你。
2
作家梁夢,多年前在一家大工廠工作。
當時,他們部門招了個新人,是個小伙子。
人很機靈,做事也勤快,領導同事都很認可。
但沒多久,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的業績突然斷崖式下滑,成了部門倒數。
開總結會的時候,老闆對他進行了點名批評,言辭犀利,不留情面。
然而台下的他,卻始終一言不發,沒為自己辯解半句。
事後,梁夢聽說了此事,一個勁兒勸他把困難說出來,說不定老闆會照顧一下。
因為就在不久前,小伙子母親生病,他在醫院單位兩頭跑,這才耽誤了工作。
但小伙子拒絕了梁夢的提議。
他深知,職場不是講感情博同情的地方。
職場看重的永遠是,一個人到底帶來了多少價值。
這個節骨眼上,最需要做的,就是遮蔽一切幹擾,然後儘快成長起來。
所以,之後無論是同事的議論,還是領導的施壓,他都沒有回應。
他靜下心來,認真學習技能、分析流程、整理客戶資訊。
他默默做事,碰上問題處理問題,遇到機會也不退縮。
兩年後,小伙子憑藉著紮實的業務能力,與穩固的客戶資源,一路升職坐上了主管的位置。
想起作家劉墉說的一段:
每個人都要過一段潛水艇似的生活,先短暫隱形找尋目標,積蓄能量,日後方能毫無所懼,成功地浮出水面。
越是優秀的人,越能在低谷中穩住自己。
他們不急著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更不會急著向外人求助。
而是沉著應對,倒逼自己改變去提升,去吃別人吃不了的苦。
整個過程,不必大張旗鼓為人所知曉,只不斷地給自己默默加油就好。
等熬過了這段孤獨又艱苦的時光,你就能淬煉出更強大的自己。
新的一年裡,工作上難免遇到麻煩,受點委屈。
與其滿腹怨言,滿世界訴苦,不如悶聲幹大事。
在別人注意不到的地方,狠狠下功夫。
總有一天,那些你失去的東西,你都會一一拿回來。
3
職場有兩種人:一種是消耗型,一種是成長型。
消耗型的人,有點本事,也能做事,卻忍不住各種炫耀,極渴望被人看見。
他們糾纏於各種事和人際關係,精力太過分散,不斷消耗自身能量。
而成長型的人,始終保持初學者的姿態,能下狠心,一刀一刀地雕琢自己。
這類人忍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頭,扛得住壓力,永遠把自身成長擺在首位。
前者一直消耗,後者一直累積。
久而久之,兩者在事業上有了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