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感染、外陰搔癢原因大不同!小心「內褲」材質、清潔錯誤也是元兇

私密處搔癢難耐怎麼辦?許多女性朋友害羞不敢說口,當遇到這樣問題除了陰道感染外、也有可能是外陰搔癢,兩者致病原因、治療方式大不相同,婦產科醫師謝筱芸提醒:「別再以為下面癢就是發炎,需要釐清是皮膚發炎造成癢,還是陰道裡面分泌物多。」
下面好癢!不一定都是陰道感染
女性私密處照顧及保養極為重要,民眾多數已知當受到外在環境悶熱、自身免疫力下降、生活型態不佳等,可能產生感染造成陰道炎 。但也有一部分私密處不舒服的主因其實是外陰搔癢,因為接觸讓皮膚敏感物質而造成。
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謝筱芸強調:「女生遇到私密處癢時,應該要先區分是哪邊癢,是『陰道裡面』還是『外陰部皮膚』,兩者除了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許多女性會把兩個混為一談。」
外陰搔癢 :外陰部的皮膚與其他身體皮膚結構接近,所有接觸到東西都可能造成皮膚過敏或搔癢,得從皮膚接觸到的物品找可能原因,並藉由藥膏來改善。
陰道感染 :陰道是在內部的構造,造成發炎原因可很多元,跟患者本身睡眠、壓力、免疫力、性行為、生理期等有關係,這時得靠塞劑、口服藥來治療。
女性該如何挑選合適內褲?
除了上述可能造成私密處搔癢之外,謝筱芸也發現女性貼身的內褲也可能原因之一,染料或人造纖維都可能引起皮膚敏感,悶熱的材質也容易引起陰道的黴菌感染。
常常發生外陰搔癢或是陰道發炎的女性,謝筱芸建議:「重點分享淺色的純棉、蠶絲內褲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若更換後問題還是沒有改善,可以考慮其他因素,例如大腿根部有鬆緊帶也可能會引起不舒服,可以選擇沒有『鬆緊帶』的款式,像是寬鬆的『男性四角褲』也很適合外陰敏感的女性穿著。
此外,清洗內褲的方式很容易被忽略,可以檢視三大重要:
用來洗內褲的洗潔劑或肥皂是否含香料
清洗應避開漂白水和衣物柔軟精
內褲不宜晾在浴室當中
內褲盡量曝曬在太陽底下不要晾在浴室裡/圖片來源:pexels
有些女性手洗內褲後,將內褲晾在浴室當中,浴室濕氣非常高黴菌量較高。至於內褲多久該淘汰一次?謝筱芸表示:「當發現內褲開始變形,底褲的分泌物變的不容易清洗時,這時就可以更換或是淘汰。」
瑜珈褲不宜穿整天!不妨暫時解放不穿內褲
另外,現在運動風潮盛行之下,許多女性穿著緊身瑜珈褲、無痕內褲一整天,但運動會流汗,若沒有更換,汗水附著在皮膚上加上不斷摩擦, 皮膚就比較容易有狀況,醫師建議當你運動完後就可以把瑜珈褲換掉,除非單純都在冷氣房只是穿著沒有運動,出汗比例低較不容易產生私密處的不適。
若想改善私密處健康,謝筱芸提供一個小撇步,女性可考慮在家裡不穿內褲,她解釋:「內褲其實除了生理期以外也不是必需,尤其對外陰容易刺激、搔癢、疼痛的女性,暫時的會陰解放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減少過度穿著讓皮膚上面覆蓋衣物越少,皮膚會比較透氣,謝筱芸常用戴口罩來做比喻,即使口罩再薄相對皮膚仍是不透氣,有時候敏感性皮膚戴久就會紅癢,內褲也是相同道理。 裸睡可以比較快降低中心溫度,更快能夠進入睡眠狀況,若有此需求的女姓可以嘗試看看。
天天用護墊反釀問題!陰道有分泌物正常嗎?該怎麼辦?
女性朋友們上廁所時,有時候發現自己陰道分泌物特別多,為了保持清潔與乾燥,有些人會習慣使用護墊,但是更換頻率太少、甚至天天使用,婦產科醫師就曾遇過患者錯誤使用護墊,反引起外陰皮膚炎、毛囊炎 、濕疹 ,尤其是天氣悶熱的夏天時要更加留意。
陰道分泌物是否異常可觀察三大指標
「陰道分泌物這麼多是正常的嗎? 」「顏色黃黃是有問題嗎?」上述類似的問題,是婦產科醫師們時常被詢問到的疑惑,從青春期的少女到更年期的婦女,似乎都誤以為「陰道應該是完全乾爽的」、「內褲上不應該出現任何的分泌物,除了在生理期以外」。
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謝筱芸解釋:「其實陰道每天會產出 1-4cc 的分泌物,4cc 可以讓一塊七公分的護墊八分滿。特別在排卵期時子宮頸的分泌物會更多,多半呈透明或淡乳白、淡黃色。 」
其實陰道分泌物的組成來自子宮頸、陰道黏膜代謝的細胞、外陰口的巴氏腺等,以及很重要的乳酸菌 (益菌)製造的乳酸和蛋白質,只是該怎麼觀察自己分泌物有異常,應該要看醫生?謝筱芸建議可以從以下三大要點注意起:
是否有出現不適感 :出現嚴重的搔癢感會讓人忍不住想抓,或是半夜睡到一半被癢醒。
觀察是否出現異味 :因陰道有乳酸菌正常的分泌物聞起來帶點酸味,若聞起來是魚腥味就要警覺。
觀察出現異常顏色 :正常應為透明、白色,若出現黃綠色、綠色、血色,甚至有些會呈現塊狀就需要就醫。
謝筱芸提到:「正常分泌物會是透明、帶點黏稠,一整天下來到下午傍晚時,它會呈現白色偏硬,像是乳酪狀狀態,但若是一開始流出來時就是『塊狀』有可能是黴菌感染。」專業的婦產科醫師會夠過內診,檢視陰道內壁的分泌物做出初步的判別。
少數狀況患者可能投以抗生素後,症狀仍沒改善,或是治療完後又復發,這時可能將分泌物進行檢驗,看是否會培養出特別的菌株,同時也確認是否為複雜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