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離世引發關注!專家呼籲重視長者輕生問題,6徵兆是警訊

知名作家瓊瑤的離世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她生前遺書與影音內容被媒體廣泛報導。對此,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沉痛呼籲大眾重視長者自殺議題,並提醒媒體報導應遵循八不六要,避免詳細描述自殺方式與遺書內容,以免引發模仿效應。
長者自殺問題不容忽視
長者(65歲以上)自殺率在台灣居所有年齡層之首。造成長者自殺的原因多樣,包括健康狀況惡化、喪失社會角色、親人過世等因素,這些都可能加劇負面影響。隨著社會邁入高齡化,長者自殺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長者自殺危險因子:
精神疾患: 如重度憂鬱症 、妄想症、腦病變等。
身體健康狀況不佳: 如慢性病、重大手術後情緒低落。
社會孤立: 如喪偶、退休、子女離家等,缺乏支持系統。
經濟壓力: 退休後收入減少或醫療費用增加。
失落感與無價值感: 生活目標缺失,感到無助。
酒精或藥物濫用: 加重憂鬱與絕望感。
長期照護壓力: 對家庭和自身心理健康的巨大挑戰。
輕生前家中長者會出現這些徵兆
事實上,長者輕生前有些警訊可看出端倪,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提醒家人注意家中長者是否出現6大徵兆:
長期情緒低落、焦慮或易怒
失去對生活的興趣、體力明顯下降
睡眠障礙 、食慾改變
談論死亡或交代後事
贈送珍貴物品或突然情緒轉變
突然出現平靜或開朗,與先前低落情緒形成反差
長者有輕生念頭,你可以這樣做
當長者出現上述徵兆,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建議可以這樣做:
主動關懷長者,傾聽他們的困擾
鼓勵長者參與社交活動,維持人際互動
協助長者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心理諮商、精神科就醫等
注意長者的身心狀況變化,及早發現並介入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表示,自殺防治是全民責任,讓我們共同關心長者心理健康,守護每一條寶貴生命。若您或親友需要協助,請撥打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或就近至心理衛生中心或精神醫療院所求助。記住,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讓我們攜手創造更安全的社會。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老年輕生、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較去年增!專家揭四對策挽救
七月底成大一起跳樓事件震驚校園,一名男學生日前在宿舍燒炭自殺未遂,即時被駐警保全及時救回,隨後被家長接回家中,沒想到隔天回宿舍拿取物品時再度跳樓自殺,送醫不治,使各界對兒童與青少年、校園自殺防治不敢輕忽。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吳佳儀指出,2021年15-24歲與65歲以上的自殺死亡率比起去年都有增加,因此老年人口與青少年人口的自殺仍是未來自殺防治的重點族群,特別是小學生、國高中等,有自殺低齡化的現象。
以方式來看,「吊死、勒死及窒息」及「高處跳下」的死亡率皆有上升,反應了方式的介入仍需網絡中各單位持續齊心協力,建立社會安全網能盡早介入。
對策一:挽救青少年自殺率
在2021年兒童及青少年族群14歲以下及15至24歲的自殺行為者中,除了感情問題與精神疾病問題外,校園問題、家庭成員問題也是主要自殺原因。
吳佳儀表示,針對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逐年升高,校園應建立全面性的自殺防治制度與醫療資源轉介,盡早辨識自殺警訊,例如感受行動、事件改變與惡兆發生,能盡早介入提醒,同時也需要師長、學生三方合作關心孩童身心狀況。
對策二:校園自殺防治介入
青少年自殺原因中,又以「情感與人際關係」、「憂鬱與精神健康」和「校園學生問題」為大宗,其中「校園學生問題」有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在校園中的自殺防治也更為重要。
吳佳儀建議,校園應加強求助資源與管道的暢通更為重要,也需要進一步落實高風險個案的輔導與管理治療、鼓勵同儕和社群能擔任生命守門人的角色。
對策三:醫院自殺事件防治
目前醫院雖然屬於保護性環境,但能可能發生院內自殺事件。吳佳儀表示,在目前住院病患中,許多年長者多數合併精神健康問題未被發現,其中有九成以上的自殺老人,生前曾經在各科別就醫,且多非為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