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若每晚都不吃主食,用不了多久,身體或出現4變化

研究發現:若每晚都不吃主食,用不了多久,身體或出現4變化
value101 2025-04-14 檢舉

那些晚餐吃得「乾淨」的人,常常白天精神狀態差,晚上又睡不好,久而久之血糖也就跟著亂了。

 

可能導致腸道菌叢出問題

有退休後的公務員,特別注重養生,晚餐常年只吃蔬果,不沾米麵。

他原本是為了控制體重,但時間一久,腸胃變得特別敏感,總覺得脹氣、排便不規律, 一查竟然是腸道菌叢失調。

大家都知道膳食纖維對腸道好,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件事──菌叢也要「吃」。

 

腸道裡的有益菌喜歡的「飯」就是那些緩慢釋放能量的碳水, 也就是所謂的抗性澱粉,它們在腸道裡被發酵後會產生短鏈脂肪酸,這種物質不光能維持腸道酸鹼平衡,還能抑制發炎、改善代謝。

而如果長期不攝取主食,尤其是一些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如涼飯、馬鈴薯、地瓜這些,腸道的有益菌就會被餓死,壞菌趁機壯大。

 

研究發現,長期攝取低碳水的族群,腸道菌叢多樣性下降明顯,尤其是丁酸菌減少,這類菌對調節血糖、減輕胰島素抗性有直接作用。

一旦它們少了,腸道屏障功能也會下降,更容易出現慢性發炎反應。

晚餐主食攝取不足的人,常抱怨自己便秘、腹脹,其實問題就出在菌叢沒吃飽。

越養生養得不吃主食,越可能把腸道給「餓癱了」。

 

可能誘發肌肉流失

我還記得一個之前做建築工作的老大哥,退休後格外注意體重控制,晚餐主食一口不吃,蛋白倒是吃了不少。

但沒過兩年,走路沒勁、上下樓梯得扶著,他還以為自己年紀到了,一查肌肉量直線下降,血糖波動也大。

 

很多人以為晚餐多吃蛋白、少吃碳水就能“增肌減脂”,可真要是主食完全不碰,蛋白質就得被拿去“應急”當能量用了。

身體有本能反應,一旦能量來源不足,就會先拆肌肉中的胺基酸來維持血糖,這種狀態長期下去,肌肉量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悄悄流失。

研究指出,當碳水攝取不足時,尤其是在空腹時間過長的晚上,身體更傾向於動用肌肉蛋白質來維持能量供應。

 

而肌肉是影響胰島素敏感性的重要組織,它的存在不只是力量的展現,更是代謝平穩的「緩衝區」。

當肌肉量下降,身體處理血糖的能力也會跟著變差,不少人血糖升高就是從「沒勁兒」開始的。

晚餐如果不吃點主食,肌肉長期被偷走,人會越來越虛,免疫力也會下滑,這就是典型的「餓瘦」。

那些堅持適量吃主食的人,反而活得穩、睡得香、身體恢復力也更強。

 

長期晚餐不吃主食這件事,其實從表面上看,是一種自律,但從身體角度來說,可能是慢慢拆掉自己的根基。那些你看不見的變化,不是立刻發生,但都會默默累積。

越是過了四十、五十歲,越不能盲目追求輕斷食、控碳水,而是要學著吃得平衡、吃得聰明,讓每一餐都幫身體把底打穩。晚餐這口主食,不該輕易捨。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關於晚餐不吃主食的影響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

或許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