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若每晚都不吃主食,用不了多久,身體或出現4變化

晚餐不吃主食,真的能讓身體更健康,還是說是悄悄透支?
我以前在醫院做了一輩子,見得最多的就是那些在飲食上折騰來折騰去,結果把身體搞壞的人。
不少人來問我,晚上不吃飯是不是能減肥、控製糖、養胃?
更有些人長期主食不沾,自以為是健康選擇,結果搞得自己不是失眠就是心慌,連力氣都沒了。
其實,身體的規律,比你以為的複雜得多。
晚餐不吃主食,真的有那麼好嗎?是不是所有人都適合?
那如果天天這麼做,身體會有什麼變化?這些變化到底是好是壞?
可能讓肝臟悄悄吃不消
我記得很清楚,之前門診來過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師,天天晚餐控制得特別嚴格,一點主食不碰,結果常年查體總發現轉氨酶高。
他自認為吃得清淡是健康,後來才明白,是肝臟被他「餓壞了」。
很多人都忽略了,肝臟不只是解毒的器官,它其實是身體儲存能量的倉庫。
白天活動消耗的能量,晚上身體是靠肝醣原來維持血糖的穩定的。
如果晚餐一點碳水不吃,肝醣原補不上,身體就要靠別的方式來維持血糖,比如把肌肉中的蛋白質拆解掉轉成糖用,或者讓肝臟自己通過糖異生去製造血糖。
這個過程一旦持續太久,對肝細胞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研究發現,晚間不吃主食的人,肝臟代謝負荷會明顯上升, 尤其是空腹時間太長時,容易誘發輕度脂肪肝或功能性升酵素。
這種「隱形」傷害往往初期沒有症狀,但一旦持續個一年半載,肝功能指標就會慢慢往外漏訊號。
而那些堅持晚餐攝取適量優質碳水的人,肝臟狀態通常更穩定,恢復力也更強。
所以說,晚餐不吃主食,表面上是輕了,背後卻是讓肝臟多做了不少活。
可能把睡眠搞亂了
我接觸過一個退休後開始控制體重的中年人,晚餐為了減肥把主食完全戒掉,結果沒幾個月就出現嚴重的失眠, 晚上躺下腦子還在轉,半夜還常常心慌冒汗。
到醫院一查,血糖波動太大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不知道,穩定的血糖是睡個好覺的基礎。
如果晚上吃得太“乾淨”,特別是主食不吃,到了深夜血糖可能會掉得太低, 這種低血糖不一定會讓你昏迷,但它會偷偷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導致人心跳加快、出汗、驚醒、煩躁、甚至莫名的焦慮。
尤其是那些本身血糖調節能力就比較弱的中老年人,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
研究指出,適量攝取一些複合碳水,如糙米、燕麥、地瓜, 能夠促進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合成,這兩種物質對入睡和睡眠品質都有直接幫助。
晚餐一點主食不吃,反而容易造成腦神經傳導物質不穩定。長期睡眠不好,會影響荷爾蒙水平,打亂代謝節奏,反過來又讓身體對胰島素更不敏感,變成惡性循環。
那些晚餐吃得「乾淨」的人,常常白天精神狀態差,晚上又睡不好,久而久之血糖也就跟著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