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所有的不快樂,這本書都有答案

畢竟無論你做什麼,總有讓人不滿意的地方,也總是有人會對你評頭論足。
若是執著於所有人理解,希望得到全世界認同,也只能在外界的審判裡,活成委屈擰巴的樣子。
與其迎合外界的標準,不如把目光專注自己。
不跟風言風語糾纏,也不與世俗評判較勁,你才能給精神鬆綁,活得幸福自在。
3
人生變好,從主動選擇快樂開始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有句名言:
“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和行為。”
人活一世,被人評價在所難免,但成熟的人,都懂得做自己心態的主人。
生活實苦,我們該怎麼拿回快樂的主動權?
我從書裡提煉出了4點建議。
1. 戒掉“取悅病”
書裡說,美國心理學家巴巴內爾提出一個「取悅病」概念。
有「取悅病」的人,總會下意識迎合他人,即便遇到不合理的需求,也會默默忍讓,委曲求全。
在他們看來,只要不違背他人的意願,就能獲得更多尊重與體諒。
但一味讓步,只會讓對方愈發得寸進尺。
在意你的人,一開始就不會為難你;不在乎你的人,才會對你咄咄逼人。
與其放低底線去討好,不如置頂自己的感受,不輕易做出妥協和讓步。
先取悅自己,再滿足別人,很多煩惱都會消解於無形。
2. 分配“做事優先”
在作者看來,不少人之所以迷茫內耗,就是太容易被旁枝末節的事擾亂心神了。
例如,看一部喜歡的電影,中途又分心回覆訊息;
看一本經典好書,途中又忍不住打兩把遊戲。
到頭來,不僅時間溜走了,人也會因為無法沉浸式享受做事的過程,感到索然無味。
書中說,快樂很簡單,就是把那些有意義的事放在優先級,並且全神貫注地做好。
該放鬆時放鬆,該工作時工作,別把時間耗散在不相干的瑣事上。
當你有條不紊,專注於當下最重要的事,你會發現,生活清爽了,做事高效了,你的內心也會得到更好的滋養。
3. 克服“拖延症”
書中,作者提到,很多焦慮的人,都有做事拖延的毛病。
他們寫文章時總怕寫不好,雕琢再三;寫報告時又擔心資料不全,一查再查。
不僅導致事情遲遲做不完,自己也每天活在心緒不寧。
其實,成事的“最短路徑”,不在於準備有多周全,而在於執行力有多強大。
與其思慮過多,不如先做起來再說。
心理學上有個“5分鐘法則”,每當你做事猶豫不決時,不妨給自己5分鐘,先開個頭。
讓行動走在情緒前面,就能克服拖延,擺脫內耗,勇敢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4. 保持“人生配速”
書裡,作者打了一個有意思的比方:
跑步過程中,你跑著跑著,就會找到自己的配速;
生活也一樣,你過著過著,就會知道什麼狀態適合自己。
人生旅途中,每個人都有讓自己舒適的「配速」。
有些人之所以不快樂,往往是盲從或追隨他人,打亂了自己的節奏。
但左顧右盼,以外界為參照,只會讓自己方寸大亂,迷失前進的方向。
真正明智的人,都會保持自己的生命節奏,不輕易被旁人幹擾。忠於內心,按照自己的配速走,你才不被社會洪流所裹挾,活出最自在本真的模樣。
4
有人曾問過作者:你為什麼每天都這麼快樂?
作者回答:大概,我把時間都花在自己喜歡的事上了。
在這個充滿規矩的世界裡,那些始終按照內心而活的人,往往能收穫深層的愉悅歡喜。
不卑微討好,也不刻意去迎合。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能被多少人認可,而是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照顧好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正如有句話所說的:
“自在,不是讓別人都喜歡你;而是別人喜不喜歡,我都自得歡喜。”
當你學會遵循內心的意願,把快樂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你也將在自己的生命節奏裡,找到無限接近快樂的真諦。
點個讚 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