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之父」周有光:112歲仙逝,不吃補品不運動,長壽秘訣有4點

周有光從來不在晚上吃水果 ,怕涼傷胃。他把水果留在上午吃,像 蘋果、香蕉、柳橙 這類容易消化的果子,吃後不容易脹氣,也能補充白天活動消耗的糖分和水分。
不抱怨、不煩躁,心寬的人更長壽
周有光寫過一本書,叫《朝聞道》,裡面說:「活得長,不如活得明白。」他對生活的態度,就像其他人一樣,溫和但堅定。他從不為小事動怒,也不抱怨生活的苦。年輕時經歷戰爭、動盪,年老時也有疾病和生活的不便,但他總能一笑而過。
醫學上早就發現,情緒波動對身體的影響很大。常生氣的人,血壓容易飆升,心臟也會「跟著急」。而一個心態平穩的人,身體的反應也會更溫和。像周有光那樣的老人,不是沒有煩惱,而是學會了跟煩惱做朋友。
他每天都寫日記,不是為了記錄精彩的事,而是為了「把心裡的話寫出來,放下了,就輕鬆了」。這種方式,比去傾訴、發洩更有效。就算是寫在小本子上的一句話,也能幫你梳理情緒。
陽光下的老人,身體也跟著亮堂
周有光喜歡坐在窗邊曬太陽,就算冬天也不例外。他不是為了補鈣,也不是為了「取暖」。他說:「曬太陽很舒服,像是給身體充電。」這話聽起來像玩笑,其實很有道理。
陽光裡的紫外線會幫助皮膚合成維生素D,而這個東西對骨頭來說就像“黏合劑”,能把鈣牢牢抓住。長期曬不到太陽的老人,骨頭容易鬆,走路也不穩,還容易摔角。
陽光也會影響褪黑素的分泌。白天多曬太陽,晚上睡得更好。周有光幾乎從不失眠,作息規律,精神也好,跟這個習慣大有關係。
話多不怕,腦子越用越靈活
很多人年紀一大就不愛說話了,覺得「省點力氣」。但醫生發現,越是安靜不說話的老人,大腦退化越快。語言是大腦最複雜的活動之一,說話能讓左右腦「動起來」。
周有光在100歲後依然接受訪問、寫文章、發表觀點。他會跟年輕人聊天,也不怕表達自己的想法。他的腦子一直在“轉”,就像一輛老車,只要天天發動,就不會銹住。
研究顯示,老年人每周至少說三次“深度對話”,比如聊觀點、講故事,比起只說“吃了沒、累不累”這種簡單交流,對預防老年癡呆的效果更明顯。
睡得安穩,比吃啥都重要
周有光的睡眠很規律,晚上九點半上床,早上五點半醒來,不熬夜,也不賴床。他的秘訣很簡單——睡前不看報、不喝茶、不聊天,讓腦中「提早下班」。
很多老人睡不好,不是因為身體有啥毛病,而是晚上太興奮。白天沒動,晚上又喝了濃茶 ,結果越睡越清醒。還有些人睡前總想事,越想越煩,影響入睡。
醫生建議,睡前兩小時別吃東西,尤其是油炸、辣椒、大蒜 這些刺激性的食物。別看它們味道好,可它們會讓胃“過熱”,直接打亂身體的睡眠節奏。
不迷信、不盲從,活得清醒才是真的長壽
周有光從不相信“神醫神藥”,他更相信科學。他說:“人不能什麼都信,要動腦子。”他上百歲還關注時事、讀書寫作,不是為了追求什麼,而是覺得“人要活著,就得動一動腦子。”
他曾經在訪談中說:「長壽,不是活得久,是活得值。」他活得清醒,也活得有趣,從不隨波逐流,也不被噱頭所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