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錯的?醫生直言:過了70歲,吃飯要盡量做到這6點

人一上了年紀,身體的「規矩」就變了,吃飯這件事,真的不能再照年輕時候的方式來了。
「一日三餐」不一定適合老年人
過去講究一日三餐,早中晚各一頓,按點吃飯似乎天經地義。但年紀一大,身體的消化能力悄悄“退休”,照搬年輕人的吃法,反而會讓腸胃吃不消。尤其到了70歲以後,胃酸分泌減少、腸道蠕動變慢,不少人吃點東西就覺得“脹”,甚至反酸、打嗝、沒胃口。
有研究發現,年齡越大,胃排空的速度越慢。年輕人吃完飯三、四個小時胃就清空了,老人家可能要五、六個小時才能消化乾淨。飯還沒消化完,再吃下一頓,食物「擠」在肚子裡,時間一長就出問題了。
吃得少不是壞事,但要吃巧
很多老人覺得自己吃少是身體變差的表現,其實不一定。吃得少、吃得精、吃得合理,反而對身體有利。像蛋白質攝入,年紀大了更要補,但不是靠多吃肉,而是看吃得對不對。
蛋清、豆腐、蝦仁、瘦牛肉,這些東西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腸胃負擔小。比起一大塊肥肉,幾片煎豆腐或一碗豆漿更適合老年人。尤其是豆腐 ,軟軟嫩,肚子好吸收,牙不好也能吃。
三餐不如四餐少吃點
很多老人家吃完晚餐就坐著不動,看電視、打盹,到了晚上反而肚子餓。但又怕宵夜不健康,不敢吃。這其實是個迷思。與其一頓吃太飽,不如把一天的食量分成四五頓,每餐吃七八分飽,既不餓也不撐。
例如早上吃點蒸南瓜、白煮蛋,中午來點紅薯粥 、燉雞肉,下午三點再來一小碗酸奶或一根香蕉,晚上吃得再清淡些,睡前若餓了可以喝點熱牛奶。這樣分開來,消化系統有時間“喘口氣”,身體也輕鬆。
光吃飽不夠,還得吃得“對”
很多人年紀越大越“將就”,吃飯圖湊合,鹹菜拌飯、饅頭就鹹雞蛋,覺得吃得簡單就是健康。其實這樣吃,最容易缺乏營養。老年人常見的缺鐵、缺鈣、缺維生素B12、缺乏蛋白質,很多就是「湊合吃」吃出來的。
像菠菜 ,含鐵豐富,但每天吃卻從不搭配維生素C,鐵吸收率依舊很低。加幾滴檸檬汁,吃點橘子,反而能讓鐵吸收得更好。還有人天天喝粥,卻不加菜不加肉,結果越喝身體越虛,肌肉越來越少。
下面這張表格,就列出了部分老年人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和對應的食物來源:
飯後這些「小動作」能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