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錯的?醫生直言:過了70歲,吃飯要盡量做到這6點

飯後這些「小動作」能救命
年紀大了,吃飯後不能立刻坐著不動。尤其是吃完晚餐就窩在沙發上看電視,時間久了,血糖、血脂都容易飆漲。飯後30分鐘,慢慢走一走,不求走得快,但一定要動一動。
也可以在陽台上活動下手腳、曬曬太陽。別小看這個動作,不但幫消化,還能促進維生素D 合成,對骨頭有好處。研究表明,飯後適度活動的老年人,血糖控制比久坐不動的要好得多。
不餓也要吃,不吃反而更傷身
很多老人覺得自己沒胃口,就乾脆少吃或不吃。尤其是天氣熱的時候,一天吃下一碗粥就完事了。這樣下去,身體的營養會一天比一天差,肌肉流失更快,免疫力也跟著掉。
有時候不想吃,並不是真的不餓,而是味覺變了、胃口減退了。這時候可以做些清淡開胃的小菜,像是番茄炒蛋 、紫蘇炒茄子,或是用點香油、薑絲提味,讓食物香一點、熱一點,胃口也就慢慢回來了。
有些「好習慣」其實是誤區
不少老年人愛吃軟爛的飯菜,覺得容易消化。飯煮得爛、菜燉得爛,吃起來方便,但也容易把營養煮得一半。尤其是青菜 ,水煮時間太久,維他命C幾乎全流失。
還有人喝粥當主食,三餐不離粥。粥雖然好消化,但容易升高血糖,而且蛋白質含量低,吃多了反而容易營養不良。更好的做法是粥裡加些雜糧、豆類,搭配點蛋、瘦肉,讓一碗粥變得更有「內容」。
吃飯這件事,別讓「將就」毀了健康
吃飯看起來是件小事,可在老年人身上,卻能決定身體的「走向」。很多對慢性病的控制,說到底,還得從一口飯開始。不是吃得貴、吃得多就好,而是要吃得對、吃得細、吃得合適。
像高血壓的老人,一餐少放一點醬油 、少吃點鹹菜,可能比吃降血壓藥還有效。而糖尿病的老人,把白米飯換成糙米飯、紅豆飯,血糖就更穩。吃飯從來不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它是身體和健康之間最直接的連結。
一張桌子上的變化,藏著一輩子的健康
家裡吃飯的桌子沒變,但桌上的菜變了,健康狀態也會跟著變。過去一桌子油煎炒炸,現在換成了蒸、煮、燉;過去愛吃白米飯,現在加上了紫米、燕麥;過去一口悶飯,現在細嚼慢嚥。
這些細小的變化,看起來不起眼,但正是它們,讓年過七旬的身體還能穩穩當地過日子。真正的養生,從來不是去泡什麼補藥,而是從每天的三餐,變成三餐「有心的飯」。